1978年,改革開放的號角吹響時,方方還是武漢大學中文系的一名大一新生。鼠年新春,回憶起大學生活,方方依舊很激動。
大學時代 學會獨立思考
1974年高中畢業后,方方在工廠里當了4年裝卸工。恢復高考后,她于1978年考入武漢大學中文系。方方讀大學的當口,正是傷痕文學興起時,也是思想開放的發端。方方回憶說,當時校園中討論之風盛行,中文系學生主要的討論話題自然與文學有關:文學能不能暴露社會陰暗面、文學能不能寫愛情……
方方笑說,有些話題現在想想有些可笑,但當時的學生們卻非常誠懇地在討論。他們常常開討論會,還邀請老師、雜志社的編輯來參加。當時的方方是討論的積極分子,她說,自己雖然之前參加過幾年工作,但有些概念、想法卻是沒有過的,而有些同學見多識廣,通過討論,開啟了她內心的另一面。
她還加入了“紅楓葉”文學社和“煙囪”詩社。方方曾經解釋說,煙囪象征著“獨立”——當時的學生們追求的正是獨立思考的能力。除了討論文學,方方和同學們如饑似渴地學習。“當時我們的想法很簡單,覺得自己大學畢業后就要做國家的棟梁。之前我們浪費了太多的時間,所以那4年里拼命地讀書,幾乎到了變態的地步。”方方說,當時大家一吃完飯就去圖書館搶位子,搶不到的就在宿舍里看書,如果你講閑話講多了,別人就會來制止你。在公共汽車上,學生們都在看書,“那4年里,我真的讀了很多書。”
現實題材 比寫其他更難
上世紀80年代初,隨著思想解放,文學也有了很大程度的開放。韓少功、莫言、王安憶等推出了一批讓人眼前一亮的作品,“思想尺度上有了很大的放開,之前很多東西不能寫不能發,后來框框少了很多。”
1982年,方方大學畢業。同年,她發表了小說處女作《大篷車上》。1987年,她發表了自己的代表作《風景》,并獲得了1987—1988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被認為“拉開了‘新寫實主義’的序幕”。之后她又發表了《祖父在父親心中》《行云流水》《桃花燦爛》等一系列作品。方方喜歡寫現實題材,她說這與自己的性格有關。“我覺得寫現實題材作品比寫其他的更難,大家都活在現實里,寫得好不好一看就知道了,要寫得鮮活,就得有深厚的功力。”
逛街、買菜、看報紙,方方的生活跟普通人一樣,有著瑣碎的細節。她說,自己從來不用筆記錄素材,“我在生活之中,那些東西都是活的,不用記。”改革開放30年,從方方本人和她的作品中都能感覺到變化:“寫《風景》時,老百姓的日子大面積不富裕,而現在,老百姓的生活有了質的變化。寫《行云流水》時,大學老師很苦,現在也不一樣了。”
方方自己的生活也有了很大的變化。上世紀80年代初,她住在集體宿舍里,2個人一間,大約6平方米的地方,擠了兩張床和一張小桌子。“跟我同屋的女孩與她男朋友頭抵著頭說悄悄話,我就在一旁寫作。”現在,她有了自己的書房,有了電腦,走到哪里想寫立刻就可以寫。“改革開放帶來的物質上的變化是天翻地覆的,是值得夸耀的,至少現在作家們寫東西,已經沒有后顧之憂了。”但人的欲望總是在不斷生長的,方方說。物質上得到了滿足,精神上就會有新的需求,現在大部分人文化娛樂方面的層次還不夠高,而自己關注的,便是這新的變化,“思考的角度不一樣了”。
當選“主席” 身份還是作家
直言快語、豪氣干云,一向是方方的風格。她說,文學經歷了上世紀80年代的高潮,也經歷過低潮,現在大家都更理智了。雖然現在文壇有點亂,有些被批評家吹得天花亂墜的作品其實根本沒法看,“很多人把文壇當作名利場,是在經營而不是在寫作。”但她相信,“只要對文學抱有敬畏之心,文學就不會臟。”方方說,自己很愿意在文壇之外過一種純粹的寫作生活,她也相信,有很多人與她一起在努力著。
2007年9月,方方有了新頭銜——湖北省作家協會主席。當選時她曾說,自己將會干更多的實事,考慮為湖北的作家做些什么。但“我的第一身份依然是‘作家’,我希望人們繼續用‘作家方方’來稱呼我。”(夏琦)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