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文化創(chuàng)意項目,在面向全球征集方案之際,因為關于它的一份政協(xié)提案,收到一些政協(xié)委員們的繼之提案質疑,引發(fā)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也引起了項目所在地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重新思考。這就是“兩會”期間“中華文化標志城”提案風波的最新進展。
“中華文化標志城”項目起源于1998年,《人民日報》發(fā)表了一篇題為《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凝聚力——為“華夏文化紐帶工程”而作》的署名文章。文章倡導建立“華夏文化紐帶工程”,指出“中華文化的紐帶性質和作用首先表現在中華民族認同共有的文化標志”。
3月9日,全國政協(xié)十一屆一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上,全國政協(xié)委員、山東省政協(xié)主席孫淑義作了題為《推進中華文化標志城建設,打造中華民族精神家園》提案發(fā)言,談到在山東省濟寧市準備建一座新城的設想。但是,這一提案引起在場的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漢唐考古研究室主任安家瑤質疑:“我聽了以后,覺得非常不妥。”當時會場上就議論紛紛,吃中飯的時候也有很多委員在討論,有人建議她和樊錦詩委員(甘肅省敦煌研究院院長)再寫個提案,對孫淑義委員的提案進行再論證。
3月12日,安家瑤提交了一份名為《中華文化標志城項目必須再搞科學論證》的提案,108名委員在此提案上簽名支持。安家瑤在提案中寫道,考古學發(fā)掘和研究證明中華文明是多元一體、多民族一體的。“雖說孔孟文化很重要,但也不能代表中華文化的全部。”同時,建設“中華文化標志城”會引起各地爭相效仿,以弘揚文化為名,大搞城市建設。地方城市冠以中國、中華等國字名的,要慎之又慎。
3月18日,一項關于“是否支持中華文化標志城的建設”網上調查統(tǒng)計結果顯示,有60.2%的人持反對態(tài)度,39.8%的人表示支持,無所謂的投票為零。
但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所長郝時遠認為,試圖人為地打造一個所謂的標志城來增強民族的凝聚力,這絕對不可能,也沒意義。郝時遠認為,如果說國家的確要支持這個項目,就要讓它走科學的程序。把它打造成一個中國的文化標志,甚至是具有文化副都的功能,并在這里舉行國家大典,郝時遠說:“這就不僅僅是立法機關要考慮的問題了,社會公眾的意見也必須尊重。”但是,他說,很遺憾還沒有看到這些程序。
在“中華文化標志城”官方網站的規(guī)劃專家名單上,記者看到了新任全國政協(xié)常委、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葛劍雄的名字,他是“中華文化標志城”復旦大學規(guī)劃組首席專家。為此,記者采訪了他,他首先為自己澄清:“我是支持我自己的方案,而不是說支持濟寧市現在公布的方案。”對于怎樣承接了標志城的規(guī)劃,葛劍雄聲稱自己是領到了“一個命題作文”。盡管他認為“中華文化標志城”不像是一個正式的名稱,需要多多考慮,或者提交全國人大去定。中華文化拿什么來作標志?葛劍雄提出了建“文化副都”的概念,他告誡山東方面:這是一個人造的概念,是沒有人能夠全部承認你的,除非得到國家的授權,讓它來行使一部分本來應該在首都行使的全國性的文化功能,以減少北京的壓力。
在聽到政協(xié)委員不同聲音后,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濟寧市市長張振川表示,這個文化標志城最早是濟寧提出來的,得到了69個院士的簽名支持。中華文化標志城目前只是一個創(chuàng)意,現在還在面向全球征集方案,到底建個什么東西還沒有確定,花多少錢也沒有確定。
就建設“中華文化標志城”所引起的社會爭議,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省長姜大明也表示,山東正在組織調研。中華文化標志城離建設還很遠,現在只是調研和征集創(chuàng)意。當地政府會綜合考慮委員們的意見。山東省中華文化標志城規(guī)劃建設辦公室負責人稱:“關于投資規(guī)模、投資主體、投資周期、投資渠道、投資運營等這樣一些大的問題,會深入研究,廣泛征求各界意見,充分聽取和尊重公議,遵循法定程序,嚴格按照科學發(fā)展觀和國家有關規(guī)定辦事。” (記者 方文國)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