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三月二十五日電 (記者 應妮)文化部今日在此間公布了中國首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及五十一家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
首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共二千三百九十二種。其中,漢文古籍二千二百八十二部,包括簡帛、敦煌文書、古籍和碑帖;少數民族文字古籍一百一十部,包括焉耆—龜茲文、于闐文、藏文、回鶻文等十四種文字。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五十一家,包括國家圖書館、故宮博物院、浙江寧波天一閣等古籍藏量豐富的單位。
《國家珍貴古籍名錄》主要收錄范圍是一九一二年以前書寫或印刷的,以中國古典裝幀形式存在,具有重要歷史、思想和文化價值的珍貴古籍。少數民族文字古籍視具體情況適當放寬。
據介紹,首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的評審在秉持公開、公平、公正基礎上,堅持全面性原則。本次公布的首批珍貴古籍上至先秦,下迄明清,涵蓋了簡帛、敦煌文書、線裝本、碑帖拓本等各種載體及裝幀形式;同時對少數民族文字古籍給予了重點關注,既包括藏文、蒙古文、彝文、傣文等現今仍在使用的文字,也包括焉耆—龜茲文、西夏文等歷史上出現過但現在已不再使用的文字。
此外,名錄的編排體例努力體現科學性并尊重學術傳統,總體上采取以文字分類、以時代先后為序的原則。先按文字類型將入選古籍劃分為漢文古籍和少數民族文字古籍兩大類。漢文古籍的編排以時代先后為序,分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夏金元、明清四個時期。少數民族文字古籍原則上按少數民族文字出現的先后順序依次排列為焉耆—龜茲文、于闐文、藏文、回鶻文、西夏文、白文、蒙古文、察合臺文、彝文、滿文、東巴文、傣文、水文、古壯字、多文種共十五個小類。
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此前曾表示,二00八年將繼續做好古籍保護和修復人才的培訓工作,以現代手段做好古籍普查工作,并籌建第一批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加大古籍修復工作力度等。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