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23日,農歷清明節即將到來,在湖北宜昌某公墓墓園里,前來掃墓祭祀親人的市民絡繹不絕。 中新社發 劉君鳳 攝
|
清明與農時聯系緊密
清明節既是節日也是節氣之一。據有關專家稱,在《淮南子·天文訓》上就有:“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有著密切的關系。
專家告訴記者,清明作為傳統節日,包含著豐富的風俗活動內容。清明節是紀念祖先的節日,主要活動儀式是祭祖、掃墓,這是人們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的具體表現。秦漢時代,墓祭已成為人們重要的禮俗活動之一。踏青節、掃墓節、聰明節都是清明節的別稱。中華民族的祭祖活動往往在郊外進行,人們把掃墓和郊游結合起來。
據華東師范大學民俗學專家仲富蘭教授稱,清明節不能僅僅理解成掃墓。因為這是唯一一個與二十四節氣重合的節日,說明清明與農時和大自然的聯系很緊密。他說,清明節祭掃的起源,來源于中國傳統的土葬,由于土葬后的水土流失,因此每年定在清明節時祭掃祖先的墓地。同時,結合清明節時的氣候特點又可以進行踏青活動,放風箏等,可以說是一個既肅穆又輕松的節日。
而民俗學專家陳勤建教授稱,清明時節是宇宙、人和自然三者的生命交匯點。因為清明這個節氣是播種的季節,因此既是大自然的節氣,又是孕育生命的起始,也是祭掃先祖的節日,在唐宋年代,清明就是一個重大的節日,每年都放長假。而且早在先古時,清明就已作為一個家庭祭祀的重要日子。
傳承文化“從娃娃抓起”
但是專家也指出,清明節、端午節等傳統節日都是農耕文化下的節日,由于失去了產生時的文化背景,因此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清明節這類傳統節日往往在現在的年輕人眼中只是一個形式,甚至有些年輕人連家族的來源都不甚了解。
據有關專家介紹,清明節其實在古時有眾多的傳說和活動。比如古時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就是相傳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饑”一事,后逐漸清明節寒食節合而為一。唐代掃墓日期一般在寒食節,宋代后才移到清明。清明節時的活動也有掃墓、踏青、蕩秋千、蹴鞠、植樹、放風箏等豐富多樣。尤其是放風箏,傳統清明節時期,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里在風箏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有些人還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復旦大學長期從事民俗研究的專家鄭元者教授稱,現在清明放假,說明國家開始重視傳統節日了,在強化傳統民俗文化意識方面確實有點作用,但是不論如何,要使更多的人重視清明節這類傳統節日,還需要“從娃娃抓起”,讓孩子從小就了解清明節等這類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提高傳統文化素養。
而陳勤建教授認為,清明節不久前已經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傳統農耕文化下的節日都有中國的民俗特色,應該把這些傳統節日打包,一起申請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記者 姜澎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