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正值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2008年的清明節,是中國假日調整后迎來的第一個“小長假”。眾多北京民眾懷捧鮮花前往北京八寶山人民公墓祭奠親人。 中新社發 盛佳鵬 攝
|
4月4日,正值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2008年的清明節,是中國假日調整后迎來的第一個“小長假”。眾多北京民眾懷捧鮮花前往北京八寶山人民公墓祭奠親人。 中新社發 盛佳鵬 攝
|
中新社北京四月四日電 題:清明喚醒都市人傳統情懷
中新社記者 沈嘉
三十二歲的北京工程師任波的皮夾里多了一張火車票,他在以前這個必須朝九晚五的日子里,踏上了去黃山攝影的旅程。“這是我第一次不用對著女上司和電腦度過清明節。出去轉轉是個好主意。”任波說。
中國首次把古老的清明節列為法定假日,這受到了都市年輕群體的歡迎。據此間媒體調研,逾三成的年輕人會選擇在這一天踏青,并有近半數人選擇在這一天祭奠先人。
“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蘭兮……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詩經》中所中描寫的水邊人群聚集、青年男女交游示愛的場景在現代都市得以重溫。北京玉淵潭公園的櫻花樹下,人肩相摩,衣袖接連。“八0后”的銀行職員毛劍輝拉著女友的手說,和心愛之人共賞春色,比燭光晚餐更令人愉快。
而彼方,以綠色和溫馨方式祭奠家族先人的風俗蔚然而成。北京聯合大學的女生茹惠表示,“我打算去外婆睡覺的地方和她安靜地說說話,我還準備了一盒牛奶巧克力,她愛吃甜食,但以前都沒吃過。”
因四日成為北京人掃墓出行的高峰,北京市交通部門多安排了二成公交車次,鐵路部門也加開了列車。
雖然只是二十四個小時的改變,但民族文化的集體記憶卻在都市人多元豐富的選擇中悄然回歸。這一天,北京城里有人后海放燈,有人古寺吟詩、有人踏訪名人故居、有人烈士墓地祭悼。
在清明放假邁出小步的成功后,令社會關注的是,這個東方人重注的傳統節日能否保持應有的內涵。有學者指出,今年的清明節休假,是對這次法定節假日制度修訂背后所體現的弘揚民族文化、回歸傳統價值這一立法宗旨的首次檢驗。
三天的長假是將再度淪為另一場酣睡、牌局和麻將的盛宴,還是讓人們有信心地看到,假日的背后確有足夠厚重的民俗基礎,支撐起包括清明節在內的一個個即將來到的傳統節假日,這是首個清明假期留個都市人的伏筆。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