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牌外國文學雜志《譯文》雜志今年要停刊了?早報記者昨天從《譯文》雜志幾位老作者那里獲得了這一消息,上海譯文出版社部分員工也向早報記者證實了這一停刊消息的真實性。但上海譯文出版社社長韓衛東表示,確實討論過雜志停刊之事,“但還沒有最終確定下來。”除了傳出停刊消息的《譯文》,曾經在1980年代擁有眾多讀者的外國文學雜志目前多少都遇到了經營困難。
經營遭遇瓶頸
“我一直懷念上世紀80年代,那個時候我們《世界文學》雜志的發行量超過30萬份,從我們雜志發行量就可以看出那個時代是文學的黃金時代。”《世界文學》雜志主編高興傷感地告訴早報記者,“現在我們雜志的發行不足以填補虧損,如果完全走市場化道路,雜志早就辦不下去了。”據高興介紹,目前《世界文學》的運營主要來自政府機構(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支持,“我們虧損多少,社科院就補貼多少,所以不必考慮生存問題。”但高興同時承認,“我們雜志的讀者群確實比較狹窄,目前也沒有考慮擴大讀者群。”
與《譯文》雜志名僅一字之差的《譯林》雜志由譯林出版社主管,其運營背景與《譯文》有諸多相似之處,“我也聽說了《譯文》要停刊的消息。”《譯林》雜志社社長張遇向早報記者說。《譯林》編輯許冬平向早報記者表示,《譯林》雖然有來自出版社的支持,但目前尚能夠勉強維持,“如果每年都是財務黑洞,雜志早就停刊了。”
讀者群相對狹窄
《譯文》、《世界文學》、《譯林》等一批外國文學雜志在1980年代的輝煌,與當年的閱讀環境息息相關,“那個時候文學是人們生活的中心,現在文學閱讀在我看來已經被瓦解了。”高興說。外國文學作品譯介速度的加快、國民外語水平的提高、網絡的發達等諸多因素,都將這些介紹外國文學的雜志擠壓到雜志出版的邊緣,忠實讀者還是以業內人士和文學愛好者為主。“我們的讀者更多是業內人士,有人建議我們降低雜志閱讀門檻,擴大讀者群,但目前條件還不成熟,我們能做的只能是抓住目前這些文學修養高的讀者,或者專業人士。”目前的《世界文學》主要以介紹外國經典作家和作品為主,“這是我們的特點,馬爾克斯、君特·格拉斯都是我們最早介紹到國內的。”高興自豪地說,但那已經是20年前的昏黃回憶了。目前勉強維持的《譯林》定位是普通讀者,雜志內容主要以外國通俗文學為主,“所以《譯林》雜志的讀者群相對大些,”許冬平說,“《譯文》太高端了,普通讀者比較難以讀懂雜志的內容。”
雖然外國文學類雜志目前勉強維持,但高興和許冬平均表示,這類雜志還是為許多文學愛好者提供了最新的外國文學動態,“能直接閱讀外國文學原文的讀者畢竟只是少數,能閱讀原文的人也不一定喜歡文學。”高興說,“所以這類雜志畢竟對部分讀者來說,目前還有存在的價值。”
《譯文》到底停還是繼續維持,目前尚無定論,但這幾位同行均希望雜志在上海譯文出版社這棵大樹下繼續維持,也正如韓衛東所說,關乎出版社的形象,最后到底是否停刊要慎重。“討論過《譯文》停刊的事情,但考慮到上海譯文出版社的形象,此事我們會比較慎重決定。”韓衛東向早報記者證實。而上海譯文出版社幾位編輯均向早報記者透露,出版社方面考慮停刊主要出于財務考慮。記者 石劍峰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