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資料圖) 中新社發 趙光bj 攝
|
終于趕在奧運會之前,王蒙寫完了自傳三部曲里的最后一部《九命七羊》,并在全國書市上首發。為什么要搶在這個時機出完自傳,王蒙說,奧運之后,他又將開始寫新的作品。對于王蒙而言,自傳只是自己人生旅途中的一部作品,不是終結版。王蒙就是這樣一個樂觀主義者,這樂觀不僅對自己,也對中國文壇。
自傳是給歷史的“證詞”
在自傳第三部《九命七羊》里,王蒙回憶了1989年至今自己的一些經歷,其中包括推薦諾貝爾文學獎人選和推薦郭敬明加入中國作協等爭議性的事件。王蒙說這部自傳是他給歷史的一份“證詞”,“我想讀者歷史到底發生了什么,我和他人又是怎么對待的。”王蒙坦言,一些歷史事件由于比較敏感,書里一些人名他就用“某某”代替,“作為自傳沒有做到100%的真實,但我保證書里的話沒有不真實的。”
“垃圾多”是文壇繁榮的表現
最近文壇都在談論“垃圾”的問題,因為一位德國漢學家顧賓說,中國當代文學都是“垃圾”。王蒙對“垃圾”的意見卻很獨到,他昨天告訴記者,“到處都是垃圾,也是文壇小康繁榮的表現。”在王蒙眼里,作品多了,“垃圾”自然會多,“17年文學中,我們總共才出了200多本小說,現在每年都有700到1000部小說亮相,如果按照60%來算,‘垃圾’當然會很多。”
言下之意,“垃圾多”,好作品也會很多。不過王蒙認為當下中國的確存在不少問題,“過去我們靠一些刺激來吸引讀者,比如男男女女,上半身下半身之類。我們作品的文化內涵還需要不斷提高。”王蒙對中國文壇現狀的看法是“不熱情歌頌,也不痛不欲生”。
“罵派”“脫派”已經過時
已經74歲的王蒙,這幾年很關注青年作家。倒不是因為他們寫得太好,而是因為他覺得現在這批年輕人要想成名可太難了。“前幾年,做‘罵派’,做‘脫派’都可以很容易出名,但是現在不時興了。”他告誡青年作家其他青年人一定要多讀書,“要超前讀書,那些躺著讀或坐在馬桶上讀的書一般沒什么作用,就是要讀那些半懂半不懂、看得有點吃力的作品,這樣才能使自己進步。”特派記者 酈亮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