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科學院院士王鼎盛對我國物理論文和期刊的情況做了些分析,沒想到有了幾個意外的發(fā)現(xiàn)。
參與《中國物理快報》編輯工作24年,王鼎盛知道國內(nèi)的作者喜歡把論文投到影響因子較高的期刊,尤其是國外的期刊。一方面是這些作者認為,同樣的論文投到影響因子較高期刊可能受到重視的程度更高;另一方面是國內(nèi)不少機構(gòu)在評價科研論文的價值時,往往習慣于看它發(fā)表在哪個期刊,那個期刊的影響因子是多少,甚至據(jù)此發(fā)獎金、定職稱。
在王鼎盛看來,以引用的多寡去評價期刊尚有一定的道理,以引用的多寡去評價論文就很不科學了,而以論文發(fā)表的期刊和期刊的影響因子去評價論文則更是近乎荒謬。
不能以期刊評判論文,是因為期刊的總引用中的大部分是由少數(shù)論文貢獻的,因此在平均引用多的期刊中也不乏很少被引用的論文,而在平均引用少的期刊中也會有被引用不少的論文。事實上,常有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的論文發(fā)表在平均引用不高的期刊。
看期刊更不能只看影響因子。SCI給出的期刊指標IMPACTFACTOR,在中文里被翻譯成了影響因子。其實在計算的時候,它只是一個刊物在前兩年發(fā)表的論文被引用的總數(shù)除以這兩年的論文數(shù)。因此它反映的只是兩年的影響,并不是論文的全部影響。
根據(jù)SCI數(shù)據(jù),王鼎盛分析全世界200多種發(fā)表研究論文的物理期刊時發(fā)現(xiàn),期刊總的引用=1.5×論文數(shù)量×影響因子×半衰期(壽命)。
因此即使以總的引用作為期刊影響力的衡量標準,期刊壽命也與影響因子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然而,期刊壽命常常會被忽視。王鼎盛認為,搞科學的人應(yīng)該更看重期刊的壽命。他強調(diào),與幾個先進國家的期刊相比,我國的期刊影響因子固然不高,但影響的半衰期差距更大。歐洲和日本的影響因子大約為2,與我國相近,但半衰期達到4—9年,顯著高于我國;俄羅斯的影響因子和中國差不多,但半衰期卻是我們的近四倍。
如果評價一項科研成就或一位科學家的貢獻,就更不能只看發(fā)表了多少論文,論文在哪個期刊和那個期刊兩年里的影響有多大了。最優(yōu)秀的科學成就都不是以一時影響面廣,而是以影響的深遠取勝。比如,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的相對論,100多年后還在廣為傳播;20世紀40年代,物理學家黃昆提出的缺陷導(dǎo)致X光散射的理論,60多年后也仍然被同行所引用。這些具有開拓性的成就有一個共同特點,影響的持續(xù)年限很長很長。
科學成果不是商品,賣得越快利潤越高,也不是流行音樂,要每周每月搞排行榜,更不是賀歲電影,全靠一兩周的票房。在王鼎盛看來,對于科學論文,在同樣的平均影響力下,影響的持續(xù)年限比兩年里的影響更加重要。“一個科學發(fā)現(xiàn),一篇論文的主要思想,如果只被人家注意三四年,以后不再有人注意,這大概不是一篇好的論文。”
據(jù)統(tǒng)計,我國國產(chǎn)物理論文進入國際交流圈子的數(shù)量不少,十年(1998年—2008年)累計位于第四,近幾年更一躍而到第二。但短平快產(chǎn)品太多:短——把一篇內(nèi)容扯成兩三篇寫;平——沒有突出的創(chuàng)新,快——曇花一現(xiàn)、壽命不長。所以論文數(shù)量雖居第二,而總影響力只居第八。
曾經(jīng)流行的一種人生哲學“不求天長久,只要一朝擁有”,似乎也滲透到科學界了。“不敢說所有的學科,我們現(xiàn)在的物理學,追時髦的風氣比較重。國人對研究論文評價時的期刊崇拜,和對評價期刊時的影響因子崇拜,不但有礙我國物理期刊的提高,而且助長了科研中的浮躁情緒。中國物理界更該提倡追求影響的持續(xù)年限,并進而追求經(jīng)典。”(楊純 李大慶)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