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著名編劇、作家海巖。 中新社發 錢興強 攝
|
圖為著名編劇、作家海巖。 中新社發 錢興強 攝
|
近日,著名作家海巖1986年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死于青春》由作家出版社再版推出!端烙谇啻骸芬蕴粕酱蟮卣馂楸尘皠撟鞯那啻盒≌f,也是海巖一部描寫地震拷問人性的小說。汶川大地震發生后,這本22年前被讀者評價為海巖之“最殘酷浪漫”小說突然再次火爆網絡,并被大量盜版。
小說在今天仍有積極意義
作家出版社在汶川地震后再版《死于青春》單行本,是基于這部小說在今天仍然具有的積極意義:作者親歷并記錄的這段歷史——32年前唐山大地震所留下的自然的與人為的殘酷烙印,是不應該遺忘的。
海巖表示,“時代的進步決定了生命的救助與廢墟的重建更有效率,決定了陸小祥遭遇的人為的災難不會再度上演;但在天災人禍面前,人性所必將經歷的考驗,卻是任何年代都一樣的,將精神創傷轉化為精神財富的過程更是復雜而漫長的!弊髡咴凇端烙谇啻骸分,融入了自己的人生經歷與生活體驗,也寄托了自己真誠的反思與向往,這是這部小說尤其可貴的貢獻。
應作者的委托,作家出版社已經將《死于青春》的首版稿酬捐贈給由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發起的“希望工程救災助學行動”,用于在汶川災區援建2間希望教室。
對話海巖——“唐山大地震我是親歷者”
廣州日報記者(以下簡稱記者):《死于青春》是您1986年創作的小說,也被稱為海巖之“最殘酷浪漫”小說,為什么要在22年后,也是汶川大地震以后再次推出該小說?
海巖:其實,我沒有想到要將16年前的這本小說再版的,前一段時間一直忙于電視劇《舞者》的制作,目前剛好拍攝完畢,正在送審。這本小說的再版是因為某些網站在汶川大地震后突然紛紛連載,而且大量盜版的《死于青春》也出現在市場,而且賣得很火爆。這樣才有了作家出版社出版正版《死于青春》之事,我也正好想再次為災區做點什么,就將該書再版的稿酬捐獻給汶川地震災區。
汶川大地震發生后,這部16年前創作的殘酷青春小說就目前而言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這可能是《死于青春》再次走紅的原因。
記者:唐山大地震時您深入災區抗震救災長達兩個月,當初創作的時候是否有原型?
海巖:我寫這本書實際上是要表達一種理念,在地震大災害面前,其實苦難是青春的光芒。書中震災后的清河勞改農場猶如一個特殊的小社會,在打擊“壞人壞事”與表彰“好人好事”的活動中,人性的復雜、人心的險惡與人情的微妙將單純的陸小祥推上了風口浪尖。走訪災民時,陸小祥發現了出納員黃朝英在地震后放著自己的孩子不救先救鄰居孩子的事跡,黃朝英很快被樹為救災英雄。但在進一步的調查中,陸小祥發現了其中的誤會,他立即向主管領導孔局長說明了真相,卻為自己招來了禍患,孔局長以黃朝英自殺事件為由,給陸小祥扣上了破壞抗震救災的罪名,將他隔離審查。
原型是有的,但只是事件有原型,小說中的人物和他們之間的情感故事是虛構的。
當年在唐山工作一個多月
記者:30年前的唐山大地震您是親歷者,能回憶一下當時的情景嗎?作為作家您還準備寫一本以汶川大地震為背景的小說嗎?
海巖:汶川大地震后傾盆大雨,好像老天的眼淚……唐山震后也是大雨。∥覀儚漠斕煜挛缱弦惠v卡車從北京出發,在扭曲斷裂的公路上蹣跚向前,沒有雨衣雨傘,全身濕透。雨下了一夜,第二天又是毒日暴曬。汶川地震后,我看到的電視畫面,在電視的熒屏里,那個抱著士兵無聲哭泣的女人,與當年抱著我的那個女人那么相像!我離開電視機,打電話給公司的辦公室主任,請他明天上班后立即組織全公司萬名職工,開展向災區人民捐款的工作,我記得三十多年前我們也捐過款的,一人五角一人兩元,數目不多。三十年后的今天,大家生活都富裕多了,應該拿得出更多的錢……
當年在災區工作一個多月,因染重病方撤回北京。數年后寫下小說《死于青春》。同是地震,因時代不同,想必場面不同、結果不同、故事不同吧。
唐山大地震我是親歷者,所以寫了《死于青春》,汶川大地震因為沒有時間趕赴災區,我只有從電視里關注災情,所以我想寫也肯定寫得不是很深刻,我想一定有一大批的作家去寫的。
故事簡介:
《死于青春》以唐山大地震為背景,描寫了一對年輕人——19歲的警察陸小祥與團市委書記“我”,在勞改農場的抗震救災工作中相識相知,萌生愛情,共同構想著屬于兩個人的“沒有愚昧與強暴,也沒有萬惡的金錢,只有我們的熱血與誠實”的美好天地。作者傾心塑造的陸小祥是一個從體魄到心靈都健康美好的“自然之子”。“我”則是一個在愿望、誘惑、選擇面前矛盾重重,苦苦尋求人生價值的“理想主義者”。陸小祥激越而赤誠的短暫人生,他所代表的青春的熱血與高貴的品性,永遠定格在“我”的記憶中,成為我的一面鏡子,我精神的凈化器,我抵抗惡俗的力量源泉。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