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王安憶第三次試水話劇劇本創作的新作,話劇《發廊童話》這幾天在上海話劇中心上演,盡管頂著奧運全民觀看熱潮的檔期上演,仍然取得不錯的票房成績。
這部話劇給人最深刻的印象,無疑是王安憶濃重的寫作風格。導演呂涼說,“我是完全忠實于劇本排的這出戲。”于是,相對舒緩的節奏、充滿敘述感的對話,都讓《發廊童話》和上海其他的話劇作品有明顯的不同。而現場的觀眾對于這些富有生活哲理卻又多少“書面化”的臺詞,也時常發出“不同尋常”的笑聲。
無論如何,《發廊童話》還是挺有意義的一次創作,至少,它給上海話劇舞臺帶來一絲新鮮感。因為無論從哪個角度講,這都是一部有風格的作品。并且,整部戲都帶著和王安憶一樣的精神氣質——嚴肅、認真以及處處透著細致的文字推敲,所謂“戲如其人”,這在《發廊童話》中,恐怕是體現得最為鮮明的。
語言是《發廊童話》最閃光的部分,也是王安憶一直以來所擅長的。所有的對話都帶有音韻的美感,其中很多臺詞都是對生命意味深長的思考,富有人生的哲理。王安憶甚至在劇中用了不少幾十年前她在農村當知青時積累的農民歇后語,在她看來,可以比較生動幽默地反映問題。呂涼甚至說,劇本中的語言讓他想到了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雖然多少帶著恭維,但確也說明了劇本語言的精致程度。
但是,語言畢竟不是戲劇的全部。在之前的采訪中,王安憶曾說,她的理解中,戲劇是語言的藝術。但實際上,在語言之外,結構、沖突、人物等元素,都是戲劇藝術的組成部分。而王安憶對于各種戲劇元素的綜合把握,則相對略欠成熟。
此前,作家池莉曾對該劇本有“文人寫發廊”的質疑,而在一些觀眾看來,這樣的質疑也不無道理。劇中所有的角色說的都不是“人話”,發廊女打工妹說出來的人生感悟“太深奧”,多少有作家的人工痕跡。也就是因為這些發廊妹們嘴里冒出的“太哲理”的對話,讓觀眾不時會有笑聲爆發。
盡管創作者可以把這些解釋成“童話風格”,不能用常理推斷。但無論如何,整個話劇中王安憶強烈的“小說筆法”還是鮮明可見,故事的矛盾沖突都比較弱化,劇情的故事轉折也有些牽強。而王安憶的“書齋作家”身份,也使這個“現代童話”不可避免地缺失了一些時代感和真實感。有觀眾表示,與其說這是個童話風格的話劇,倒不如說更像一個話劇風格的人生哲理辯論會。
然而,無論如何,《發廊童話》還是一部值得稱道的作品,因為它嚴肅的創作精神以及中規中矩的藝術表現。對它“吹毛求疵”也許并無必要,雖然這是一部上海最知名作家和上海話劇藝術總監“強強聯手”的作品,但畢竟也是王安憶自稱“小學生”在話劇領域的“玩票”。
觀眾可以對“票友”寬容,但無法寬容的是,在上海,要找出比王安憶這樣的“票友”更認真、更執著的編劇,實在很難。早報記者 潘妤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