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9月17日電 香港《文匯報》報道,“衍圣公”是孔子嫡系后裔的世襲封號,各朝皆置。因為漢以后“獨尊儒術”,孔子家族在各朝都受到特殊優待,從而使孔氏嫡裔子孫特別是坐落山東曲阜的衍圣公府(孔府)成為“與國咸休”、“同天并老”的圣人之家,號稱“天下第一族”。而被朝廷封為“衍圣公”的人,即成為孔氏全家族的大宗主,更享盡風光和榮華,哪怕是皇帝,也會給他表面上極大的尊崇。
可是這個常規在朱元璋手里被打破了。在他坐上皇位不久,就逼迫病中的“衍圣公”到南京來朝見他。
《明史》記載,洪武元年三月,徐達攻占了山東濟寧,這個時候雖然戰事遠未完全結束,但新皇帝既已登基,大勢已定,衍圣公孔克堅看來根本就不想讓新政權對自己有什么不好的觀感,趕忙派遣兒子孔希學來拜會徐達。徐達將孔希學送到南京,孔希學上奏,解釋父親因病不能前來朝賀新主,朱元璋很不高興,給衍圣公下了一道“手諭”,其中明確要挾對方“稱疾則不可”。圣人的后裔當然體會得到“不可”這二字的力量,孔克堅“惶恐兼程進”。事實證明孔克堅并沒有說謊,洪武三年春他再次以疾告歸,結果在途中就病死了。
孔子早就說過,治國的理想境界是“近者悅,遠者來”,哪有以暴力作后盾,逼別人來的呢?從事物的利害關系上分析,孔府已經表示了合作的態度,朱元璋也根本沒有必要這么做,這不會給他帶來實質的好處,只會讓天下讀書人側目。
那么朱元璋打的是什么算盤呢?
古人有所謂“治統”和“道統”的說法。簡而言之,“治統”,就是指控制社會的實際政治權力的傳承,“道統”,則是指管理社會,指導社會中各種關系的思想和理論。治統由掌握強大國家機器的君王們傳承,其威力隨處可見,道統似乎比較空幻,然而它的影響卻是潛移默化源遠流長的,小到后輩們在家長面前說話的語氣,大到如何處理人和自然的關系,都是由它所規定的。明末思想家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就認為道統的作用更大,強烈主張以道統制約治統,在他看來,道統由圣人一脈相傳,它的正確性是先驗的,而治統卻常常會因攤上一個壞皇帝而出問題,所以,絕不能讓治統脫離道統所設置的既定軌道。
現在我們看王夫之的議論,好像頗有點自戀,但古時代的讀書人對道統這個東西看得是極為神圣的。因為自覺掌握了道統,他們既有自豪感,也培育了一種對國家和社會的使命感。很多讀書人,住在窮鄉僻野,吃了上頓愁下頓,但物質上的困窘卻并沒有消磨其胸中的激情,一有機會還是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旁若無人,原因就在于他們相信,自己是道統的繼承人。
帝王之統是為“治統”,儒者之統則是“道統”,二者的領域里各有各的“王”,讀書人堅持這一點,皇帝們也一度是認可的,可是,到了朱元璋這里,這一套行不通了,他不僅要當掌控政治權力的皇帝,還要當意識形態的“教主”。他剛剛即位,就逼迫病中的衍圣公到南京來朝見他,因為朱元璋需要的絕不僅僅是圣人后裔對他這個新興政權的表態,而是有意用一種公開的粗魯方式,羞辱一切代表舊道統的符號,意在讓天下讀書人知道,看老黃歷是不行了,道統并不在你們那一邊。
從精神上羞辱了以后,物質待遇上,朱元璋自然不是一個“小器”的人。老一輩衍圣公孔克堅死后,他的兒子孔希學被續封為新一代衍圣公,朝廷為他修了十分豪華的宅子,授予光祿大夫(正一品),百官朝會時居文臣之首。這再一次證明,他原來也沒想和圣人后裔過不去,他上演的只是一幕“未殺猴,雞已怕”的喜劇。(黃波)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