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學者為了吸引人們的注意力,濫用話語權(quán),熱衷于"語不驚人死不休",無限制地挑戰(zhàn)人們的承受底線。
近日,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歷史學家閻崇年赴江蘇無錫與讀者交流,在進行簽名售書時遭遇一青年暴力襲擊,不僅挨耳光還被辱罵為“漢奸”。據(jù)掌摑者的弟弟說,該青年是因為對閻先生關(guān)于清朝的一些觀點無法認同,又沒有與之辯論的機會,情急之下才動了手(詳見今日本報A26版)。
顯然,無論那名青年如何激烈地反對閻先生的觀點,動手打人都是不對的,他應(yīng)該深刻反省。但筆者認為,閻先生以及將其隆重推出的當?shù)孛襟w,也應(yīng)該有所反省。因為這名青年和閻先生并沒有直接的利害沖突,如果不是極其郁悶,他恐怕不會用“掌摑”的方式來和閻先生交流。
那么,問題究竟出在哪里呢?筆者認為,問題就出在話語權(quán)的極度不平衡。一方面,現(xiàn)在,精英學者擁有了幾乎不受限制的話語權(quán),主要表現(xiàn)在許多媒體為了追求收視率、點擊率、發(fā)行量以及附于其上的商業(yè)利益,把過多的資源給了明星學者,使他們無論說什么,都會占據(jù)主要版面和黃金時間;另一方面,普通大眾的話語權(quán)卻極度缺乏,在主流媒體上難以找到與之對等的表達機會。
當然,如果僅僅是這樣也并無大礙,更重要的問題在于,學者既然掌握了極大的話語權(quán),就應(yīng)該意識到自己的責任,應(yīng)該謹慎使用才對。但一些學者為了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卻濫用話語權(quán),熱衷于“語不驚人死不休”,無限制地挑戰(zhàn)人們的承受底線。
閻崇年就有一些這樣的言論,比如,“清軍入關(guān)……其中造成的屠殺和破壞是理所當然的” ,“清兵入關(guān)擄掠,很難說悲,應(yīng)該稱是喜”等等。這些說法不可能不刺激公眾的情緒,尤其無錫一帶是清兵南下后奸殺擄掠最為殘酷的地區(qū)之一,因此,一味指責公眾不理智,也不算公平。
因此,學者必須意識到,通過大眾傳媒向社會發(fā)言,與在象牙塔里向同行發(fā)言是不一樣的,對于一些敏感話題,應(yīng)該多做事實判斷,少做價值判斷,盡量不以撕開歷史瘡疤來顯示自己創(chuàng)新的勇氣。對媒體來說,也應(yīng)該多給普通人表達觀點的機會,只有這樣,“掌摑”事件才會杜絕。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