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巴金的長篇小說《家》在開明書店首次出版單行本,到今年整整75年了。昨天,在上海舉行的紀念巴金《家》出版75周年學術研討會上,人民文學出版社總編室主任王海波透露,截止到今年9月底,該社出版的《家》各種版本累計印刷90次,總數達到437萬余冊,加上1982年四川人民出版社的20萬套“巴金選集”中包含了《家》,《家》的實際印數已達457萬冊,超過《紅樓夢》,成為中國文學史上印數最多的小說。王安憶、趙長天等與會作家表示,與巴老作品的巨大影響力相比,當代文學作品太局限于個人感受,一些作家責任意識缺失,使文學在當下得不到社會的共鳴。
文學經典 大眾讀物
王海波說,緊隨《家》之后,《紅樓夢》的印數是443萬冊、老舍的《駱駝祥子》約406萬冊、魯迅《吶喊》約255萬冊。通過這樣的比較,確實能夠看出,巴金的《家》不僅是一部歷久彌新的文學經典,也是一本在讀者中廣為流傳的大眾讀物。經典與流行在這部作品上達到了高度的統一,這是值得我們去認真思考和研究的。
上海市作家協會副主席趙長天則以《家》為例子,指出當代文學的局限:“近年來,文學找到了自己,成為表達內心情感的渠道,但很多作家和作品越來越局限于個人的感受,與社會失去聯系。”趙長天說,現在文學漸漸變成小圈子的事情,很多作家對于文學手法、技巧的研究越來越深入,最后變成“雕蟲小技”。而另一方面,暢銷書卻沒有了文學上的價值,僅供消遣,文學對社會的影響力越來越弱。
“巴金的《家》在出版以后發生了這么重大的影響,這是文學的光榮!壁w長天說,巴老再三說他不是作家不是文學家,其實他是用此來強調不應強調作家的身份,而應該更關注社會的發展、中國人的發展,更關注中國人的生存狀態。“作家把自己的表達與社會關聯起來是很重要的,作品應當引起社會的共鳴,這是文學應有的作用,但現在這個作用越來越微弱,我們應當反思。”
創作母題 依然存在
復旦大學教授、文學評論家陳思和接著趙長天的話,為我們提供了非常值得討論的命題。他說,在今天的文學環境中來看,《家》還是具有突破性的。我們閱讀了小說《家》,之后《家》又向電影、電視、舞臺劇發展,可以說《家》大概也是被舞臺搬演、拍攝、重拍次數最多的作品之一了。使文學從小眾讀物走向大眾傳播,巴金先生是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的。從文學的傳播方式來研究《家》,在今天非常有必要,而我們的文學研究領域似乎對此有所忽略,僅把文學作為小圈子的高雅形式來討論是遠遠不夠的。
上海作協主席、作家王安憶說,《家》出版75年來,恐怕沒有一個文學愛好者會說自己沒有讀過《家》。巴老的《家》反映的是那個時代,小說里的故事,那些人和事,那些悲劇在今天完全不存在了,今天的年輕人有足夠的自由,足夠的快樂。但是,不論生活如何變化,有些東西是不變的。正如《家》里的有些東西依然存在,比如自由、愛情、平等,還是今天文學創作的一個母題,他的那些思想是足夠我們享用一輩子的。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