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說中國是禮儀之邦,不能只看禮儀的表面,一定要穿入其中看權力,否則不中肯綮
文/邵建
已經過去了兩個月,但奧運開幕式的印象,依然揮之未去。記得當時我這樣寫道:“這次奧運開幕,我看得有些感觸。那數千人如此整齊劃一的動作,反反復復。以這樣的大場面來呈現傳統的輝煌,技術上完成了,理念上對接了,與此同時,問題也暴露出來了。開幕式呈現的是一種集體主義美學。集體,如果沒有一種權力意志貫徹,也就不成其為集體,而是一盤散沙。因此集體主義美學同時也是權力美學。”
當然,權力美學的表現不是直接的,而是包裹在傳統的禮儀文化之中。因此,當開幕式以一個個華麗的場面,盡情展現我們古老的國度是禮儀之邦或禮儀文化時,隱含在這一美學表象下的禮儀觀念到底是什么,就成為一個有待深入的問題。
中國文化是一個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禮儀文化。這種文化淵源久遠,以至直到今天,我們都習慣聲稱這個古老的國家是禮儀之邦。這確實沒錯。但,如果把禮儀簡單地理解為我們這個泱泱大國在奧運期間的文明禮貌和熱情好客,就顯得皮相。中國禮儀文化根本上是一種權力文化,就此文化而言,禮儀所以需要,首先就是權力的需要。打開“三禮”之首的《周禮》,全書就是一部“設官分職”的權力分布圖。這部原名即為《周官》的書,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完備的體制化的權力譜系。
如果這樣表述還顯得抽象,那么不妨通過漢儒叔孫通的故事,讓我們感知一下什么叫禮儀,什么叫權力。漢高祖劉邦初得天下,成天和那些群臣們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群臣自恃有功,動輒飲酒相爭,醉了就狂呼亂叫,甚至拔劍擊柱。劉邦慢慢有點害怕,但也沒有辦法。這時儒生叔孫通給劉邦建議,讓自己到魯國故地去招幾十個儒生,一道來制定一個“朝儀”。這本是儒家的拿手好戲,劉邦同意后,叔孫通就帶著選來的上百人在野外彩排。一個多月后,他就給劉邦上演了一次君臣上朝開幕式。
自此,群臣在朝廷上再也沒有那么隨便了。他們得按照制定的禮儀,順序進入殿門,文官站在西邊,武官站在東邊,恭候皇帝出來。皇帝前呼后擁出來后,還要行禮。禮畢,大家才坐下飲酒。飲酒也有程儀,坐在那里要伏首,不能昂頭,還要以尊卑順序輪流敬酒。就是這么一套儀式搞得群臣昏頭昏腦,“莫不振恐肅敬”,且“無敢喧嘩失禮者”。劉邦開心:“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
皇帝之貴是通過禮儀顯示出來的,禮儀之要,在于制定一種秩序,支撐一種權力,并彰顯其權威。因此,說中國是禮儀之邦,不能只看禮儀的表面,一定要穿入其中看權力,否則不中肯綮。
這是另一個我們所熟悉的故事。當年英國第一位來華使者馬戛爾尼從廣州北上要見清皇,乾隆非常看重這次朝見,更看重這次朝見的禮儀。他預先布置臣下轉知馬戛爾尼,朝見時要行三跪九叩之禮。馬戛爾尼深知中國人重視禮節,因此并不拒絕如此行禮。但他有一個條件,中方須派與他同等級的大臣在大英國王的像前也行三跪九叩之禮。他說得很明白,他所爭的不是他自己的身份,是中英平等;并以此表示英國不是中國藩屬,而是與其并列的國家。
馬戛爾尼把他的愿望和要求函至中方官員,但遭到了拒絕。因此,馬戛爾尼決定見乾隆時不行三跪九叩之禮,而是以見英王最敬的禮節來拜見。結果乾隆爺龍顏不悅,差官吏暗中設法使其早日回國。至于馬氏提出的和平邦交、自由貿易等要求,乾隆也一概拒絕。在前清華大學歷史系主任蔣廷黻看來:這是“天朝統馭萬國”的觀念在作怪。是的,前清只懂“天朝”,不懂“國際”,這禮儀之邦后面的“統馭”心態,就是典型的權力心態。這種心態需要的是萬邦來朝而非平等交往,它直接導致了中國近代史的被動,從一開始就形成的被動。
回到奧運開幕。如果這次開幕式是一道視覺大餐,導演的手筆證實了我的感覺。尤其燈光暗轉之際,那藍綠光線下匆匆換場的演員,人影憧憧,襟帶風起,不禁讓我感到禮儀文化的幽魂在場中飄蕩。鏡頭一轉,忽見各方來客,第次而座,果有一番激宕人心的萬千氣象。至于場上以當年的活字印刷呈現“和”字,更與《周禮》精神相契:“禮典,以和邦國,以統百官,以諧萬民。”而場上參演的萬民,以一遍遍高度劃一的動作,又形象地演繹了什么是中國特色的“和諧”——在(導演)權力的統一指揮下。
這,固然是禮儀之邦。但,面對國家歷史的現代轉型,我們更需要的是,從“權力之邦”走向“權利之邦”。★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