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臺灣版于丹”之稱的人氣國學先生接受本報專訪,爆料當年《百家講壇》講《論語》本來也有他的份,因為于丹的一播出就轟動全國,結果央視對他說“你就不用講了”
學者傅佩榮被稱為臺灣版的于丹,他以《哲學與人生》開始為大陸讀者所熟知。他在鳳凰衛(wèi)視主講的《國學天空》,短短8分鐘時間,將老莊孔孟與現(xiàn)代生活的距離拉得更近。近日,傅的新書《人生困惑問莊子》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再次引起讀者的關注。該書出版后,本報記者連線采訪了身在臺灣的傅佩榮教授。
對話傅佩榮——“與人交往要找到一個穩(wěn)定模式”
莊子遵從順其自然
廣州日報:新書的意思是人生困惑的時候問莊子,您覺得莊子對讀書持一種什么態(tài)度?
傅佩榮:這確實是一個好問題。因為在司馬遷的《史記》里面提到莊子,說他“其學無所不窺”,換句話說,莊子是任何書都看的,不過還好,古代的書很少。我們說一個人“學富五車”,也不過五本書(即《詩經(jīng)》、《書經(jīng)》、《禮經(jīng)》、《樂經(jīng)》、《易經(jīng)》),那時每一頁都是竹簡,五本書就五輛車。莊子是戰(zhàn)國時代,書肯定已經(jīng)很多了,但再怎么樣的話,他求學就有一定的方法和目的,今天我們可以從這一方面學一點東西。
廣州日報:您個人非常喜歡莊子,他最打動您的是哪一點?
傅佩榮:他的“不得已”給了我很大的啟發(fā)。這種“不得已”,不是被迫的、無奈的、不得不怎么樣的,而是指當你條件成熟時順其自然。人活在世界上,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發(fā)現(xiàn)什么時候條件成熟了。條件成熟你做,可“順水推舟”,“水到渠成”。反之則事倍功半,功敗垂成。
把老莊孔孟思想應用于現(xiàn)代生活
廣州日報: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最難處理的是人際關系,我們如何利用老莊的思想來維持和諧?
傅佩榮:把老莊孔孟思想應用于現(xiàn)代生活中要有三個方面的考慮:一是內心的感受要真誠;二是對方的期許要溝通;三是社會規(guī)范要遵守。我母親50多歲時因患脊椎腫瘤而癱瘓,我從美國回到臺灣后就跟母親交流,問她怎樣能使她快樂,母親既不要錢,也不要我出名,只希望我陪她打麻將。于是我每個周末都陪母親打麻將。但是沒想到母親的愿望滿足后,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我天天陪她打麻將,我說,母親,你的快樂我不能一個人獨占。我除了兒子身份還有其他角色需要負責,所以每周只能陪打一次。六個兄弟姐妹,每人陪媽媽一天,老人更有新鮮感。我由此闡述了這樣一個觀點:與人交往要找到一個穩(wěn)定的模式,長期維持和諧關系。
廣州日報:莊子認為,人有十二種情緒,每種都可能會導致一些情況的出現(xiàn),我們該如何控制自己的喜怒哀樂?
傅佩榮:莊子與惠施有一段辯論;菔┦且粋說話高手,有一次莊子說,人應該無情。惠施說,人怎么可能沒有人的情感呢?莊子就對惠施說,我講的不是一個人完全麻木,沒有任何情感,而是說,你可以有情感,但是要記得不要讓情感內傷其身。這一點倒很符合儒家的想法。也就是說,喜怒哀樂要發(fā)而皆中節(jié)。所以孔子提到《詩經(jīng)·關雎》時說“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講得真好?鞓返灰^度,悲哀但不要到傷痛的地步。不要說一悲哀就傷到自己了。在《莊子》里面說,人的無情并不是真的沒有情感,而是恰到好處。不管怎么樣都不會傷害到自己內在的生命,這樣一來,我跟別人來往,喜怒哀樂的場合都不會影響到我內在的生命。
“《莊子》能治抑郁癥” 臺灣國學傳播者紅遍大陸
傅佩榮教授是臺灣著名的國學傳播者。他在臺灣大學開設“哲學與人生”課程17年來,座無虛席,被大學生社團推選為最佳通識課,并被臺灣《民生報》評選為大學最熱門教授。近年來,傅佩榮奔走兩岸,為社會各界、特別是青年群體宣講傳統(tǒng)文化精髓,用力甚勤,被稱為兩岸文化傳播的“行者”。近年來在大陸已出版有:《哲學與人生》、《智者的生活哲學》、《智慧與人生》、《走向成功人生》、《孔子的生活智慧》、《心靈導師》,《解讀論語》、《解讀易經(jīng)》、《解讀莊子》、《解讀老子》、《解讀孟子》等。
一般哲學教授的學問都從書齋而出,但傅佩榮說,他的學問卻是與最年輕的學生互動而來,是典型的教學相長。常常是,講完孔子,學生說:還要聽孟子。他說好,半年之后。果真只有半年的準備,他就開始講孟子。接著再講莊子、老子。漸漸的,他的哲學講義變成了書,講座變成了光碟。傅佩榮熱,也從校園向社會發(fā)散,近兩年又熱到了大陸。
現(xiàn)代人讀古代經(jīng)典只在文字上打轉
從事儒家、道家思想研究這些年來,傅佩榮覺得世人對兩千多年前的哲學解讀有很多的誤區(qū),他說:“單單《論語》,被當下忽略的、不求甚解的、比較普遍的誤會,大約就有十幾處,尤其是自宋朝朱熹注解之后,有很多明顯的錯誤,我都在書中挑出來加以說明。很多人把孔子當作一個‘教主’,覺得他說的一定對,但又不求甚解!
傅說,現(xiàn)在許多人讀古代經(jīng)典,還在文字上打轉。很多人記背《論語》、《孟子》等,僅僅因為接受它是一種權威,但對古人何出此言,則不清楚。這么讀傳統(tǒng)經(jīng)典,不僅是一種時間上的浪費,還容易造成誤讀。
傅舉例說,“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寡”、“貧”二字互調,更符合邏輯;“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其中“束脩”二字,原意為“干肉”,但他認為“行束脩”不是指給孔子獻干肉,而是借“行束脩”這一古代男子十五歲時入大學所行的禮,代指“十五歲以上的人”,因為孔子在乎的是如何有效教導別人,而不是收學費。關于“行束脩”,大約有四百來個注解,他都看過。
30歲前學孔孟,40歲后學老莊
傅佩榮談得最多的是國學的價值,“30歲以前一定要學孔孟,40歲之后就得學老莊”。現(xiàn)代人特別需要老莊。因為很多人感覺到社會成就都有了,但忽然覺得生命毫無意義,不明白自己為什么活著,為什么這樣活著,F(xiàn)代社會的生活節(jié)奏,很容易讓人患憂郁癥。
老莊講“道”,是在提醒世人,一滴水怎樣才能不干涸?丟到海里!暗馈本褪呛#拔摇本褪且坏嗡。只要滴水入海,水滴就可平安、愉悅。他說,“讀了莊子的人不會得憂郁癥。莊子講無心而為,就是說‘好好做你的事,不要存特定的目的’。存有目的,不達目的就不安樂,憂郁癥就是這樣來的!
“受苦受難不可怕,最怕的是受苦受難時你心里沒有希望。你看過但丁的《神曲》就知道,地獄門口掛了塊牌子,說‘凡到此者,必將希望放下’。學了儒家、道家,心里不空虛,生活就不會像地獄一樣!
“于丹講《論語》是隨機的,我是整體系統(tǒng)的”
不學《易經(jīng)》就只活在當下
廣州日報:最近幾年大學的國學很熱,很多地方開辦國學講堂,您覺得我們該如何來學習國學的經(jīng)典?
傅佩榮:在我個人看來,年輕時適合讀“儒家”。念書、考試……當然得入世。你不入世,跟人群不建立關系,說不過去。儒家便于梳理人之間的關系,道家便于梳理人和“道家”之間的關系。人到三四十歲時,便會對道家有體會。人到中年,事業(yè)上有成敗得失,跟人相處也有愉快也有不愉快,莊子勸人看開。
“天道好還”,這就是老子的思想,“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很多事情,你不要以為逃得過。你只要有這些事情,將來總會有它的影響。你怎么加以解決,這是道家的智慧。學不學《易經(jīng)》,完全是兩種生命形態(tài)。不學《易經(jīng)》,你就在它所建構的世界門外。你沒入門,就活在當下。每天發(fā)生的事情,來來去去,各種新聞,眼花繚亂。
廣州日報:為人父母難,想讓孩子快樂,怎么樣讓他快樂,該怎么做?有沒有什么好辦法,能讓孩子快樂?
傅佩榮:教育孩子,基本上要順從他的本性,盡量不要違背。你違背了的話,對于他來說,是一種傷害。即使成功的話,他恐怕得不償失;對于教育他的人來說,恐怕是事倍功半,你辛辛苦苦弄了半天,達不到你預期的效果。
這方面,莊子又給我們講了什么故事呢?他提到一個我們熟悉的所謂的“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的故事。他說,你看這伯樂很厲害吧,他一看就知道,哪一匹馬比較適合有希望變成千里馬。他開始訓練它,但這是違背馬的本性。莊子說,馬平常就是吃草、喝水,高興的時候,交頸相摩;生氣的時候,怒目相踢,這很生動。
要上百家講壇說《孟子》
廣州日報:您上鳳凰衛(wèi)視講《論語》,還在上海講傳統(tǒng)文化,有打算上《百家講壇》講您對傳統(tǒng)文化和哲學的思想嗎?
傅佩榮:我在鳳凰衛(wèi)視講《國學天空》和于丹風格不同,當然央視的《百家講壇》我還是準備去講,已經(jīng)達成意向,主要是講《孟子》前期,已經(jīng)錄制了一些。
其實,我曾受邀到央視《百家講壇》試講了兩集《易經(jīng)》,后來開講《論語》,原計劃請于丹講7集,我講30集,每一集的題目都已定好,結果于丹的一播出轟動全國,人家說,你就不用講了。
于丹是比較隨機的,幾句話有所感動,就用生動的故事、比喻來加以闡述,隨機地選擇幾段,一般人看起來喜歡,覺得有意思;我不是隨機選擇,而是做整體研究,等研究有了完整的、系統(tǒng)的理解,再設法把它用淺顯的方式表達出來。這個對比一下就知道。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