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吹響了改革開放的號角,30年來,伴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華文化也重新踏上復興之路,取得了輝煌成就。
文藝創作繁榮發展,藝術創新成績斐然。廣大文藝工作者積極響應時代召喚,充分釋放創造活力,以昂揚的精神狀態、出色的藝術勞動,熱情歌頌全國各族人民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努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努力把最好的精神食糧貢獻給人民。30年來,小說、詩歌、戲劇、電影、曲藝、報告文學、音樂、舞蹈、攝影、美術等各個門類藝術作品數量之多,形式、風格、流派之多樣,體裁、題材、主題之豐富,前所未有。精品佳作不斷涌現,先后有500多部舞臺藝術作品獲得“文華獎”,850余項藝術學科研究課題獲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及文化部資助。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扎實推進,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進一步保障。30年來,“唱唱跳跳”的社會文化逐漸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轉變,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保障問題日益受到關注。以基本陣地、基本隊伍、基本內容、基本活動方式為重點,以全國萬里邊疆文化長廊建設工程、圖書館文化館(站)建設工程、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等重大文化工程為抓手,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已初具規模。城鄉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大大加快,以國家大劇院、國家博物館為代表的一大批標志性骨干文化設施在大中城市建成使用,農村地區、西部地區、少數民族地區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破。全國文化、文物系統博物館、紀念館面向特殊群體乃至全社會的免費開放逐步推開,公共文化機構的服務水平不斷提高。廣場文化、社區文化、校園文化、老年文化、少兒文化、休閑文化等不斷興起,城鄉群眾文化生活日益豐富活躍。
文化市場繁榮有序,文化產業蓬勃發展。30年來,隨著文化的商品屬性、市場屬性、產業屬性日漸為社會所認識、接受,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提供方式也逐漸由單一向多元轉變。從1979年出現第一家音樂茶座開始,我國文化市場蓬勃發展,娛樂、演出、圖書、音像、電影、文物、藝術品、動漫、網絡等文化市場如雨后春筍,層出不窮,逐步形成了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文化市場體系。圍繞繁榮與管理的雙重任務,以綜合行政執法、社會監督、行業自律、技術監控為主要內容的文化市場監管體系初步建立。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成為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和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尤其是近幾年來,文化產業呈現了超越GDP增幅的加速增長勢頭,到2006年,全國文化產業已經形成增加值5123億元的規模。一批有較強實力、競爭力和自主創新能力的大型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發展壯大,一批具有民族特色、自主知識產權和原創性的知名文化品牌嶄露頭角,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正在形成。
文化遺產保護成效顯著,中華優秀文化得到弘揚。1982年《文物保護法》的頒布實施,是文物保護乃至整個文化工作納入法治軌道的重要標志。2006年,國家設立文化遺產日,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翻開了新的一頁。30年來,國家先后兩次開展大規模文物普查,公布了5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共2170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09座,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157座。西藏布達拉宮等歷史建筑的保護和修繕取得成效,三峽大壩等國家重點工程的考古發掘扎實有效,20世紀遺產等新類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穩步實施,打擊文物犯罪活動的力度不斷加大。民族民間文藝十部集成志書的編纂,凝聚全國幾萬文化工作者20多年的努力,被譽為“當代中國的文化長城”。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初步建立,其中國家級名錄項目已公布兩批1028項。閩南、徽州兩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是文化遺產整體保護的新探索。目前,我國有世界遺產37處,有4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入選 “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
中外文化交流日益活躍,中華文化影響力不斷提升。我國對外文化交流數量不斷增長,方式不斷更新,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逐步形成了全方位交流的新格局。30年來,我國同145個國家簽訂政府間文化合作協定和近800個年度文化交流執行計劃。民間文化交流、國際文化貿易從無到有,不斷擴大。一批優秀的文化藝術產品和展覽走出國門,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約北京”、中外互辦文化年等國際文化活動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舞臺。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國際文化組織的合作不斷加強,參與多邊國際文化活動更加主動,中國文化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進一步提高。
改革開放30年,全社會的文化自覺不斷提升,人民文化生活不斷豐富、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不斷增強。文化發展30年的歷程,也留下了許多經驗和啟示:
30年來,文化領域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統領文化建設,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正確把握文化建設的思想導向、藝術導向和工作導向,努力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積極發揮文化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實踐證明,只有毫不動搖地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才能使文化建設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成為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
30年來,文化部門堅持以人民利益為一切文化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尊重人民群眾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地位,積極調動人民群眾參與文化創造的積極性,緊緊依靠廣大文化工作者,堅持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群眾,努力提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文化產品和服務,著力維護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讓人民群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實踐證明,只有堅持以人為本,充分利用文化潛移默化的功能特性,充分發揮文化的教化、審美、娛樂功能作用,凝聚力量、凝聚人心,才能不斷鞏固全國人民團結奮斗建設小康社會的思想文化基礎,為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30年來,文化部門始終把握繁榮文化的主題,扎扎實實推進各項工作,不斷增強精品意識,努力提高文化產品和服務的質量;不斷強化管理意識,努力提升文化行業的管理水平;不斷開展思想理論建設、文化體制創新和機制建設、法制建設、陣地建設和隊伍建設,有效地促進了文化事業發展。文化工作貴在穩定,重在積累。實踐證明,只有腳踏實地立足于建設,力戒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和形式主義的不良作風,文化事業才能穩步推進,并不斷開拓新的局面。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文化發展的環境和條件發生了深刻變化,文化領域中的一系列體制性、結構性矛盾也逐漸凸顯,制約著文化發展。30年來,廣大文化工作者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借鑒吸收國內外一切有益文化成果,突破妨礙文化發展的體制機制的障礙,進行理論創新、內容形式創新、體制機制創新和方法手段的創新,建立符合文化發展規律和市場經濟要求的文化管理體制及富有活力的微觀運行機制,推動公益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產業全面發展。實踐證明,改革創新是文化發展的強大動力和必由之路。只有不斷改革創新,文化生產力才能不斷解放,創造活力才能不斷迸發,文化事業發展才有取之不盡的源頭活水。
改革開放30年鑄就了新時期文化事業的輝煌業績,當代中國文化已經走上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站在21世紀新的歷史起點上,面對世界范圍內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和綜合國力的激烈競爭,面對國內廣大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文化需求和新期待,文化建設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承擔著更艱巨的任務和更神圣的使命。廣大文化工作者將進一步深入學習和實踐科學發展觀,以更加昂揚向上的精神,努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文化建設新的高潮。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