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上海譯文出版社社長韓衛東昨天向記者表示,停刊并非由于經濟原因,“關掉《譯文》,集中力量做《外國文藝》。”
老牌外國文學雜志《譯文》經歷過七年的風雨后終于走到了盡頭——早報記者曾在今年4月率先披露《譯文》可能于年底停刊——上周,最后一期《譯文》悄然上市。上海譯文出版社社長韓衛東昨天向記者表示,停刊并非由于經濟原因,“關掉《譯文》,集中力量做《外國文藝》。”而無論是剛停刊的《譯文》還是勉強維系的《外國文藝》、《譯林》和《世界文學》,這類外國文學翻譯雜志都面臨讀者不斷流失的尷尬處境
《譯文》停刊:出于市場策略考慮
年初傳出停刊消息,上月上海譯文出版社其實已經做好了最后一期雜志的組稿工作。發行量低、資金難以為繼,一直是套在不少雜志、期刊頭上的繩索,《譯文》雜志停刊消息傳出時,外界最初的猜想也是因為雜志每年帶給出版社巨大的資金虧空。但《譯文》雜志主編吳洪昨天告訴早報記者,雜志停刊不完全是經濟原因。韓衛東則說:“《譯文》創刊以來,它的發行量一直不大,為《譯文》雜志,出版社已經貼錢那么多年,做雜志的錢還是虧得起的,現在才決定將雜志停刊主要還是出于出版社做雜志的策略原因。關掉《譯文》,集中力量做《外國文藝》,將《外國文藝》做成專業翻譯類期刊。”
《譯文》全名是《外國文藝·譯文》, 2001年《譯文》雜志創刊時,匯集了一大批海內外中青年名流學者和翻譯家,“不少學者、作家、譯者通過這個雜志聚集起來,這也是雜志這些年發揮的作用之一。”但同出一家出版社的《譯文》和《外國文藝》在選題、定位上存在不少重合,而且《譯文》和《外國文藝》之間還存在一刊二號的嫌疑。韓衛東表示,明年的《外國文藝》各方面都保持不變。
除了上海譯文出版社主辦的《譯文》和《外國文藝》,國內較知名的外國文學翻譯雜志還有《譯林》和《世界文學》。
出版界:期刊退市之聲不斷
由譯林出版社創辦的《譯林》定位與《譯文》相比更通俗,《譯林》編輯許冬平也曾對早報記者表示,《譯林》的通俗化道路使它擁有更多普通讀者。不少曾在《譯林》刊登的文章,現在已完整翻譯出版,《譯林》也成為出版社出版選題的一個來源。處境同樣不太好的《世界文學》在1980年代曾有過每期發行超過30萬的紀錄,而目前發行不足以填補虧損,雜志主編高興曾對記者表示,《世界文學》的資金主要來自中國社科院的支持,它的讀者群相對比較狹窄,刊登的作品有相當部分來自社科院學者的譯作。
無論是剛剛停刊的《譯文》還是勉強維系的《外國文藝》、《譯林》和《世界文學》,這類外國文學翻譯雜志都面臨讀者不斷流失的尷尬處境,目標讀者也從最初的普通大眾逐漸轉變。
期刊雜志退市之聲在2008年此起彼伏,就算在閱讀率很高的日本,今年以來,也已有《月刊現代》(講談社主辦)、《論座》(朝日新聞社主辦)、《主婦之友》等著名雜志相繼停刊。《讀賣新聞》日前剛剛宣布,今年12月1日《讀賣Weekly》發行完之后將停刊,而該雜志已經擁有65年歷史。今年4月,臺灣著名的人文刊物《誠品好讀》也宣布休刊。
文學雜志:出路在應變和不變之間
文學期刊在1980年代曾經輝煌一時,發行百萬份也不在少數。但進入1990年代之后,幾乎全部的文學刊物發行量都一直往下掉,不少刊物還相繼關閉。不過依然有些文學刊物依然保持著當年的影響力,堅守文學陣地,活得也還不錯。比如以《收獲》、《當代》、《十月》、《人民文學》、《小說月報》等為代表的老牌刊物,“以不變應萬變”,它們的發行尚能支持雜志運營。但也有不少傳統文學刊物走在文學邊緣,小說、詩歌等“純文學”作品數量減少,文化隨筆分量增加,從文學轉向泛文化的雜志,其中以《天涯》、《作家》等為代表。當然,也有更多傳統文學期刊為迎合讀者口味和市場,完全改變了面貌。
年輕讀者有他們自己喜愛的文學刊物,比如靠新概念作文重新被發現的《萌芽》,比如每期發行都有幾十萬份的《最小說》等青春文學雜志。正如上海譯文出版社社長韓衛東所言,“雜志要與時俱進,雜志要有自己的定位。”
早報記者 石劍峰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