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齡博導 中國恐無二人
在中國, 百歲高齡還能工作在教學科研第一線的學者, 恐怕除了鐘敬文之外, 沒有第二個人了。季羨林先生在90大壽時,曾誠懇地說“北師大鐘敬文先生, 今年99歲了還帶博士生,值得我學習。”
鐘敬文先生門下,弟子如云,已是四世同堂、五世同堂、六世同堂。他評價晚輩后學,包括親炙弟子,他卻有自己的一句口頭禪,叫“我不如他”。
鐘先生也治文論。他自上世紀30年代由文學轉向民俗學以來,也把民間文學的活力和民俗學的視野,帶進了文學批評的領域。大約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一位青年文學理論家撰文提出,如果把20世紀以來的朱光潛、宗白華和鐘敬文等的文論相比,可見中國知識分子所尋求的一種多層次文學完美融合的“整體性”構架。文章寫得大氣磅礴,富有建設民族化的中國詩學的銳氣和才情。鐘先生高興萬分,從此他再三稱贊:“講文學理論,我還不如他。”
國際知名學者來訪,鐘先生經常讓他們舉辦學術講座。他總是對弟子說:“來訪人都是很好的國際學者,他們要跟我談話,我一個人聽,還不如你們一起來聽,集體學習更好。”鐘先生不但要求與弟子們“知識共享”,還鼓勵弟子對他本人和外國學者的發言做獨立分析,各抒己見,可以信、也可以不信。
作為詩人的鐘敬文先生,還有一個教育弟子的獨特方法,就是寫詩。比如,一些博士生受業于鐘老,追求老師的學術,也追逐老師的文采。但初出道者,難于兼顧兩頭,他們的論文,有的文采斐然,但偏重主觀情感;有的新見迭出,但行文艱澀,表達不清。針對這種情況,鐘老作詩給予指點說:“古說修辭貴立誠,情真意切語芳馨;世間多少文章士,俗艷虛花誤此生”。過了幾年,鐘老又為季羨林散文全編題詩一首說:“浮花浪蕊豈真芳,語樸情醇是正行;我愛先生文品好,如聞野老說家常”,希望弟子向季老學習,做文章,既要邏輯嚴密,又要返樸歸真。一些研究生先讀外國理論書籍,再到中國民俗里對號入座,被鐘老批評為理論與實際“倒掛”。為此,鐘老特地抄錄舊詩,和弟子溝通思想:“美雨歐風急轉輪,更弦易轍要圖存。一言山重須銘記:民族菁華是國魂”。
通過詩歌,他諄諄告誡弟子“五四”以來的經驗教訓,闡明自己的觀點是堅持民族文化的主體性,并強調,治中國民俗學,更需如此。
恬淡簡樸 不求功名利祿
鐘敬文先生在他90多歲的高齡時身體依然很好,每次檢查身體,五臟六腑皆正常,連醫生也感到驚訝:“近百歲的老人,身體和年輕人一樣健康。”以致于在鐘先生98歲生日的賀壽會上, 季羨林說:“我可以保證,鐘先生能活120歲。”
鐘敬文先生不求功名利祿,淡泊自如;大事不糊涂,小事糊涂;寬厚待人,善解人意。他常說:“個人的優越感不可有,民族的優越感不可無。”這句話表現了鐘先生不求功名利祿、淡泊明志、默默耕耘的精神境界,也表現出鐘先生將畢生奉獻給了弘揚祖國民族民間文化的事業追求。他不求高官厚祿,不求物質生活的奢華,生活上只求有飯吃有衣穿即可。面對厄運和艱難,他也能保持心態平和。
鐘敬文先生待人寬厚。他算是個有名望的人, 他的美譽早已傳遍人文社會學界。多數有名望的人, 總有一些脾氣或者說是個性, 去登門拜訪之前必須打個電話預約, 否則貿然造訪, 輕則被視為不懂規矩、沒有禮貌, 重則被拒之門外。鐘敬文先生生前每天要接待許多來訪者。他們中有的事先打過招呼, 有的則唐突得很。然而,只要說明來意,他都會熱情接待。
中國人一向講究食補。但鐘敬文先生吃得很簡單,可謂清茶淡飯。一次弟子們陪先生吃飯,問他想吃什么,鐘先生詼諧地說:“我是無齒之徒,欺軟怕硬。”凡是能嚼得爛他都吃。即便在友誼醫院住院期間,他所食的也主要是醫院的普通飯菜,主食是饅頭和水餃,副食為菜蔬或蛋羹。
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詳述了中西飲食現象的差異, 得出結論:“中國人所飲者為清茶,所食者為淡飯,而加以蔬菜豆腐,此等食料,為今日衛生家所考得為最有益于養生者也,故中國窮鄉僻壤之人,飲食不及酒肉者,常多上壽。”鐘敬文先生雖不深居窮鄉僻壤, 但飲食為清茶淡飯。他之所以能成為百歲老人, 應該與此種良好的飲食習慣不無關聯。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