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維護魯迅肖像權將“魯迅紀念酒”告上法庭,針對魯迅姓名被搶注中英文網絡域名一事在全國兩會上提案……盡管已步入耄耋之年,魯迅獨子周海嬰仍為父親的事情忙碌著。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近年周海嬰與兒子周令飛連續撰寫《魯迅是誰》、《魯迅姓什么》、《讓魯迅回家》等文章,為還原一個真實的魯迅奔走“吶喊”。
母親許廣平老家是廣州,但周海嬰一年多才能“回家”一次,前天在他回廣州的短暫一天里,他專程到訪了南方報社。周海嬰向本報記者透露,由魯迅后人主持的魯迅文化發展中心最近通過調查發現,全國中小學語文課本雖然大量選入了魯迅的文章作課文,但普遍存在“誤讀”現象。為此,魯迅后人決定在明年初開啟一項全國中小學校的“魯迅課本教學”評優活動,在全國范圍內“海選“講授魯迅課文頗具心得的中學教師,予以推廣。
中小學生不喜歡魯迅?
今年是魯迅先生發表《文化偏執論》“立人”精神一百年,為此,周海嬰等發起主題為“教育興國,首在立人的”第三屆“魯迅論壇”,將于幾天后在長沙舉行。論壇發起前,周海嬰、周令飛父子走訪了全國不少中小學作調查,卻發現一個頗為嚴重的現象,中小學課堂上普遍對魯迅存在種種“誤讀”。
“有一種流行的說法是,孩子們是‘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我們調查出來,問題是出在老師不會教、不會點撥。”周令飛告訴記者,在一次交流活動中,某中學校長竟然告訴他,孩子們學習魯迅,主要是讓他們學習魯迅的戰斗精神,攻克學習堡壘,這令在場的魯迅研究專家頓時啞然。“為什么一提魯迅,大家就認為是個橫眉冷對的老頭?這種誤讀大部分是從課堂里帶來的。”
周令飛認為,目前魯迅選入中小學的文章多達20篇以上,堪稱被教科書引用作品最多的作家之一,但許多篇目的選擇和教法值得商榷。“如果孩子們最先接觸魯迅的文章是那些革命性、戰斗性很強的雜文或小說,可能會影響孩子們對魯迅的興趣和情感。”
《狂人日記》該不該從中學課本撤出去?近年來一直存在爭議。魯迅生前聽說《吶喊》一出版就被請進中小學課堂之后,曾說自己最不愿意孩子們讀到《狂人日記》,“中國書籍雖然缺乏,給小孩子看的書雖然尤其缺乏,但萬想不到會輪到我的《吶喊》”。
針對這些問題和爭議,周海嬰等魯迅后人決定,明年初展開魯迅課本教學的“全國海選”。活動向全國中小學教師開放,將持續半年,征集教學魯迅課文的45分鐘DV錄像,由專家選出教魯迅課文最有心得的中小學教師,評出金銀銅獎,結集出書并向全國推廣,為全國中小學語文課老師們提供講魯迅文章的“拐杖”。
魯迅電視劇暫時中斷
如何向百姓傳遞一個真實的魯迅?周海嬰、周令飛近年來幾乎投入了全部精力,除了寫文章、開論壇,他們也曾嘗試通過電影、電視劇的方式還原魯迅,但目前進展并不理想。
雖已有《魯迅傳》、《魯迅與許廣平》等電視劇問世,但反響冷淡。去年,由濮存昕主演的電影《魯迅》悄然上映,但因發行商對它票房的懷疑而無緣各地的主流院線。周令飛認為,對于魯迅過于官方色彩的詮釋,使得有關魯迅的各類影視劇很難受到大眾歡迎。大概從4年前開始,魯迅后人開始萌生重新拍攝一部40集“魯迅傳”電視劇的想法。但周海嬰告訴本報記者,電視劇劇本寫了一半,目前不得不暫停下來。
“現有條件下,還原魯迅真實的人格還很難。”周海嬰講,魯迅與當時文化人之間的一些小沖突,往往反映了那時候中國文人的一些真性情,但放到電視劇里卻不好把握。周海嬰舉例說明,有一次魯迅做壽,按當時社會流行的做壽方式應該是“AA”制,結果田漢來了不愿意付錢,最后不歡而散……“諸如此類反映當時文化人個性的細節,放到劇本里很容易引發爭議,不放進來又很難讓魯迅的形象鮮活起來,最終不得不暫停了劇本的寫作。”周海嬰說。
周海嬰認為,拍攝一部生動鮮活的魯迅傳,必須有賴于未來更多人物傳記資料的公布,才能闖出一條新路,“否則影視劇也很難真正改變社會大眾層面對魯迅固有的刻板印象”。
○專訪
魯迅研究專家、北京大學教授錢理群:
親近魯迅才能讀懂魯迅
國人都該當魯迅弟子
記者:魯迅后人認為,13億中國人知道魯迅,卻說不清楚魯迅,很大原因是中小學時候的誤讀。您認為是這樣嗎?
錢理群:據我了解,中小學生對魯迅普遍存在一種敬畏之心,有距離感。可能一個原因就是,魯迅是他們語文課考試的主要內容,而魯迅的思想又比較深,因此存在種種隔膜。但情況并不盡然,有一次我在北師大附中調查學生們對魯迅的第一印象,一個學生說當他看到魯迅逝世前的照片時,覺得他很瘦,感到了一種震撼……所以,孩子對魯迅的情感應該是很豐富的,但我們沒有調動出來。
記者:魯迅的一些文章由于過“深”,納入中小學課本后曾多次引發爭議,您如何看?
錢理群:各個國家和民族都有體現民族文化源泉的大思想家和文學家,他們應該家喻戶曉。英國人都知道莎士比亞,俄國人都知道托爾斯泰,德國人都知道歌德。而在現代中國,魯迅就是一個具有原創性思想的文學家,他身上具備了整個民族共同精神的一些最基本元素。因此,魯迅必須納入國民教育特別是義務教育階段,應當讓更多年輕人接觸魯迅、喜愛魯迅,并成為他的終身弟子。我認為,一個中國人成長中必需的文學滋養至少應來自四方面:一,《論語》和老莊——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二,唐詩——中華民族青春期最有激情的文學;三,《紅樓夢》——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四,魯迅——現代精神的開端。另外,魯迅也是學生們學習母語寫作的一個典范,他寫出了第一流的白話文語言。
從父子情中感受魯迅
記者:一些專家反映選入中小學教程的魯迅文章并不科學。
錢理群:目前教材對魯迅的選文確實有問題,一些文章并不適合中小學生讀,會造成閱讀障礙,而另外一些精彩的卻遺漏了。比如,魯迅有一個短篇小說《我的第一個師傅》寫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小故事,非常適合中小學生學習,卻沒有選進來。
魯迅的作品一般比較長,我嘗試對一些篇目進行分段或壓縮,比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在教學時把它分成了“百草園里的動植物”、“美女蛇”、“雪地捕鳥”等篇章分段學習,小學生都能接受。對于《社戲》這么長的文章,我把超出學生理解范圍的一些片斷進行刪節,壓縮成“節本”,更受學生喜歡。
魯迅值得一個人讀一輩子。我認為,中小學課堂不可能對魯迅其人、其文、其思想面面俱到地學習,主要應做到讓孩子們喜歡上魯迅、愛讀魯迅。
記者:如何讓中學生喜歡魯迅?
錢理群:第一個階段就是尋找中學生與魯迅在生命上的契合點,我講的第一個單元就是《父親與兒子》,比如魯迅在《五猖會》中,描述了父子之間那場微妙的沖突,以及魯迅在《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中寫到的“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高中生與父母間的關系非常微妙,這個時候讓他們從“父子”的角度去學習魯迅,就找到了契合點。
第二個階段,要將魯迅一些特殊的思維和想法深入淺出地傳遞給學生,比如魯迅對中國歷史現實的批判、他看待世界的眼光等,引導學生們對社會、國家和民族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在高中課堂,我還會引導學生對魯迅發表看法,寫一篇《我的魯迅觀》,即使是批評魯迅也好,我引導他們說出真話、講出道理,要提高學生們獨立認識魯迅的能力。
李培 李榮華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