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年10月11日 20:53 來源:中國新聞網
【解說】在四川成都成華區一家收藏品市場負一樓,有一家三花川劇團,自2015年以來。該川劇團全年無休,每天14時都會準時敲鑼打鼓,為臺下蒼顏白發的老人帶來現場演出。
【同期】三花川劇團創始人之一 “二花”伍玉
從小我們三個人原來都是跟到父母唱戲出來的,從小就認識,10多歲就認識。到了40多歲50歲,我們在成都又碰(遇)到了兒時的朋友,大家又碰(遇)到又在一起,我們又來搞個劇團來唱戲,所以我們(就)在一起(創辦劇團)。為什么取(名)“三花”,那個時候就我們三個女的,四個男的。女人花、三花就說取個三花。后來他們(男團員)退出,就剩我們三個人,我們就一直堅持。
【解說】在一間教室大小的“劇場”內演出,每次收費30—60元不等,劇目種類多種多樣……吸引來了一批老戲迷。劇團創始人之一“三花”陳英直言,光靠票務、茶水收入,劇團根本無法生存。但對熱愛川劇的三姐妹來說,“一直演到演不動為止”是她們早就達成的共識。
【同期】三花川劇團創始人之一 “三花”陳英
畢竟川劇你學了幾十年,唱了幾十年。也是太愛這個東西了。那么我們既然要做,就管他的,困難也好,不困難也好,我們都把它做下去。因為曾經也有人問過我們,你們打算做多久呢?我說只要有觀眾看,只要我們還能夠唱,直到我們老了,我們都唱不動了,我們就不做了。像那一批觀眾,幾乎就是我們的固定觀眾。每天他就相當于“上班”一樣的。因為他們看我們才能夠演,所以這些方面也是支撐我們能夠走下去的動力。
【解說】73歲的李隆勇就是劇團的“上班族”之一。退休至今七八年時間里,李隆勇幾乎天天都來“打卡”。在李隆勇看來,來現場看戲是一種享受生活、體驗文化的方式。
【同期】成都市民 李隆勇
專業的劇團他們都“單打”,唱生角的就唱生角,唱旦角的唱旦角,他們(三花川劇團)是都來。每一個演員是凈旦末丑都會演,很全面。(現場)這是原聲唱,而且表情看得見是很真實的,情感的傳遞是比較直接的,喜怒哀樂,有的老年人看著看著,看悲劇看哭了的都有。(看戲)是老年人的一種正常的文化享受,比打麻將好。上了歲數了去旅游也不安全,這是最好的一種方式。而且它收費又不貴。
【解說】75歲的蘭貴敏也是三花川劇團的“老粉”。蘭貴敏直言因為“好耍”、愛戲,她已經在三花川劇團連續看了五六年的戲。對她來說,來這里聽戲不僅是一種與老友相聚的休閑娛樂,也是老演員、老戲迷們對傳統戲劇的一種堅守、延續。
【同期】成都市民 蘭貴敏
(把這里)當成我們休閑的地方。休閑有多種(元)化,有打牌的、跳舞的,有看戲的,反正多種多樣。我本來就比較好耍,愛看戲,我從小就愛看。七八歲就(開始)看戲了,你看我現在都七十好幾了。不管演戲的、不管看戲的都應該傳承下去。如果在下一輩失傳了,多可惜。
【解說】雖然有不少“鐵粉”支持,但對于三花川劇團來說,劇團發展最大的困難莫過于高齡觀眾的“流失”和劇團演員的斷代。
【同期】三花川劇團創始人之一 “三花”陳英
因為我們面臨的觀眾都是老齡化,幾乎都是70歲以上到90歲之間。因為我們跟觀眾也是很近距離地接觸了。每年一過一個年,我就知道我們劇團里面,我的堂子里面就要“走”兩三個觀眾,那個是不可避免的。所以現在面臨的就是觀眾斷代,我們演員也斷了代了。你比如說再隔個十來年,我們老了,我們不唱了,你在成都任何一個犄角旮旯都找不到我們這種民營劇團了,因為我們就是最后一批了。所以每當想到這個事的時候,作為我來說我的內心是很難受的。
【解說】自2022年8月開始,來劇團“打卡”的年輕人突然多了起來,伍玉和陳英打從心里開心。對她們來說,不管能不能看懂,只要年輕人肯走進劇團,就是傳承的第一步。而她們也將繼續堅守,并期待民間劇團的“春天”來臨。
【同期】三花川劇團創始人之一 “三花”陳英
既然有年輕人來關注我們,當然不管他看得懂或是看不懂,他走進劇場來了,他來感受傳統文化,有人來,我們就要讓更多人了解川劇。比如說這批娃娃來了,當有一天你問他川劇是什么?他可能腦子里面就想到,川劇我曾經在那個地方或者某個地方去拍攝過或者怎么樣,起碼有那個印象。所以現在有這批娃娃來,我們還是很高興的。
楊予頔 四川成都報道
責任編輯:【羅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