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廣西賀州7月25日電 題:廣西“批量”育“繡娘”傳承民族織繡文化
作者 鐘建珊
7月盛夏,在曲徑通幽的中國歷史文化古鎮賀州黃姚古鎮,41名來自廣西各地貧困山區的少數民族農村婦女拈動手中的針線,加緊練習復雜多變的“桂繡”技法。
地處中國南疆的廣西壯族自治區內聚居著壯、瑤、苗、侗等11個世居少數民族,民族織繡文化濃郁。其中,壯錦、瑤繡、苗繡等因圖案精美、工藝精湛而被譽為中國少數民族的“文化活化石”。隨著時代發展,這些少數民族遺產面臨不同程度的傳承危機。
“壯錦織繡技法傳到奶奶那一輩就斷了,從母親輩開始,務農及外出打工成為村里女人的工作重心。”今年28歲的廣西田東縣作登鄉壯族姑娘黃月茂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說,她的家鄉是典型的少數民族貧困山區,外出工作賺錢成為當地青壯年維持生計的主要方式,傳統的壯錦織繡早已無人問津。
“幾年前我走訪國內多個少數民族省區發現,懂得民族織繡的藝人越來越少。在廣西,能獨立完成壯錦織造流程的只有寥寥數人。”廣西織繡發展研究會會長賀卡表示,“繡娘”們普遍年齡偏大,知識水平不高,大多只能通過手把手帶徒弟的方式傳承技法。“過去壯錦圖案有100多種,現有不少已失傳。”
為傳承民族織繡技法,2012年,廣西織繡發展研究會聯合廣西金壯錦文化藝術有限公司,共同推出融合了廣西11個世居少數民族常見的織繡針法和圖案花式的“桂繡”,并在少數民族聚集貧困山區“批量”培育“繡娘”。
賀卡說,為解決“繡娘”生計擔憂,“繡娘”所制作的工藝半成品均由廣西金壯錦文化藝術有限公司收購,以“政府+企業+基地+農戶+市場”方式拓展民族織繡產業。為迎合市場需求,“桂繡”還結合當代審美取向,制作出各類兼具實用性和藝術性的文化創意產品。
2014年,“桂繡”品牌被列入國家重點文化產業項目,產品遠銷日本、韓國、美國等國家和地區。
“靠著繡制工藝品,我每個月大概能掙近2000元人民幣。”黃月茂說,4年前,她加入“桂繡”培訓班,從零基礎開始學習織繡技藝。憑借天賦和努力,如今已成為初級刺繡工藝師,不僅能靠手藝改善生活,還成為“桂繡”培訓班的教師,為各地新“繡娘”傳授技藝。
“未來希望能有更多人一同加入織繡行列,只有形成市場,民族文化才能傳承,我們的生活也會因此變得更好。”黃月茂說。
廣西文化廳副廳長顧航表示,為大力挽救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扶持山區民眾脫貧,廣西官方已出臺一系列舉措,以扶持貧困地區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培育民間工藝傳承人等方式,實現扶貧及文化搶救工作雙贏。目前,廣西共有自治區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近480項。
本月初,廣西正式啟動“文化技能暨廣西民族傳統織繡培訓計劃”。該計劃預計實施3年,每年選定一個貧困村作為“桂繡”主要培訓基地,融合社會各界力量加大推進“桂繡”產業壯大,將有越來越多的“黃月茂”加入民族織繡傳承的隊伍中。
顧航說,隨著中國鄉村旅游市場地不斷擴大,民族工藝紀念品產業未來“錢景”廣闊。廣西官方將加大扶持民族文化創意事業力度,打造以“民族鄉愁”為特色旅游文化產品新市場。預計至2017年,廣西將有3000個貧困村實現文化脫貧。(完)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