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國際交往合作”凸顯港澳“超級聯系人”定位

中新社北京3月5日電 題:“深化國際交往合作”凸顯港澳“超級聯系人”定位
中新社記者 朱賀 曾玥 陳建新
5日提請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涉港澳部分,新增“深化國際交往合作”。中央再次明確港澳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定位——聯通世界的“超級聯系人”。
此前,中共二十大報告指出“深化香港、澳門同各國各地區更加開放、更加密切的交往合作”,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及“健全香港、澳門在國家對外開放中更好發揮作用機制”。
港澳代表委員、有關學者5日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港澳在服務國家高水平對外開放中將進一步發揮獨特優勢,同時重塑自身競爭力。
“超級聯系人”:與世界對話的“連接器”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港澳研究室主任、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張建表示,當前國際形勢復雜多變,港澳在“一國兩制”下優勢凸顯,可成為中國與世界對話交往的“連接器”,推動不同文明、制度間的理解和認識。
據最近公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香港排名亞洲第一、全球第三,顯示國際大都市優勢仍在。張建認為,服務國家高水平對外開放過程中,港澳不僅能繼續深化既有機制,如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一中心、一平臺、一基地”定位,還可通過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對外開放戰略支點等鞏固提升國際地位。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將港澳發展深度融入到國家高水平對外開放格局中。”澳區全國政協委員吳志良表示,對澳門而言,“文明互鑒”將是核心抓手,未來可將中葡文化交融經驗轉化為全球治理話語。

粵港澳大灣區:創新試驗的“首秀場”
已連續九年寫進政府工作報告的粵港澳大灣區,是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重要平臺,今年被賦予“提升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創新能力和輻射帶動作用”的新方向。
張建認為,由于制度性差異,當前大灣區在規則、機制、資源融合等方面尚存不足,特別在科技創新、法律兼容、人才共享等方面,需進一步優化整合,以更好實現協同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創新、輻射的核心優勢,在于將‘制度之異’化為‘制度之利’。”吳志良以文化為例指出,大灣區有全球最完整的文化科技產業鏈,能在數字文創等領域催生新業態。“這種‘跨境研發—珠三角制造—葡語市場投放’的閉環,可助力大灣區成為創新性文明互鑒產品的‘全球首秀場’”。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胡劍江觀察到,如今大灣區內人員往來、資金流動等機制已趨成熟,現存挑戰集中在數據暢通等領域,期待破除障礙,以數據資源共享促三地更深層次融合,進一步挖掘科技創新“試驗田”的潛能。
拼經濟惠民生:穩定發展的“強心劑”
“全球經濟面臨多重挑戰,國家將經濟增長目標設定在5%左右,大大鼓勵了包括香港企業家在內的經濟界人士。”全國人大代表、香港民建聯副主席陳勇受訪時說。
報告重申,要全面準確、堅定不移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李慧瓊表示,這是港澳長期繁榮穩定的基石,也充分體現國家對港澳社會制度和法治建設的尊重。
作為香港經濟民生聯盟監事委員會副主席,胡劍江還關注到,每年政府工作報告涉港澳表述略有差異,但支持港澳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內容一以貫之。
“尤其是2024年香港歷史性完成基本法第23條立法,為經濟發展筑牢安全屏障。”胡劍江說,過去一年,香港特區政府務實有為拼經濟、惠民生,取得系列階段性成果,“經濟、民生無小事,只要做得好,我們就能凝聚民心、團結社會”。(完)

- 專題:2025全國兩會

大灣區精選:
- 2025年04月03日 17:19:41
- 2025年04月03日 17:09:38
- 2025年04月03日 16:41:50
- 2025年04月03日 13:34:10
- 2025年04月03日 13:2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