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推進“人工智能+”,“加”在何處?

中新社北京3月10日電 (記者 曾玥)人工智能近年正助力香港加快建設國際創科中心的腳步。香港如何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加”在何處?全國兩會期間,多名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給出解題思路。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將數字技術與制造優勢、市場優勢更好結合起來,支持大模型廣泛應用。香港特區政府去年已成立數字政策辦公室,統籌香港人工智能的規劃、應用和安全。
“加”在賦能。
近日,由香港科技大學主導成立的研究機構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發中心發布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HKGAI V1。該模型目前涵蓋5個應用場景,可識別粵語、英語、普通話并實時回答用戶提問,協助用戶撰寫文件、生成會議概要、提供香港法例及案件參考等。
香港科技大學校長朱葉玉如以此為例指出,“加”的意義在于賦能各行各業、賦能各種應用場景。大學在這方面可以發揮重要作用。
“我們的人工智能研究不局限在計算機學科,還廣泛分布于生命科學、化學、生物工程、金融、管理等領域,推動跨學科的融合與創新。”她舉例說,人工智能在醫學領域的應用研究,如醫學影像、基因治療、手術機器人等,將推動醫療服務向個性化、精準化和智能化方向邁進。
“可以預見,人工智能將成為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的重要驅動力。”朱葉玉如說。

“加”在聯動。
依托橫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臺,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合作日漸深化。
香港人工智能資助計劃委員會主席冼漢迪分析稱,香港優勢在于基礎科研和國際化,目前正通過政策支持、基礎設施建設及耐心資本投資等,積極提升人工智能領域的競爭力。“粵港兩地有廣闊合作空間和互補優勢,要充分協同,科研要素流動是繞不開的話題。”
人工智能發展離不開數據、算法和算力。冼漢迪認為,可探索建設香港與內地的共享算力中心,整合兩地超算資源,為研發提供普惠性算力支持。
“深化四大平臺建設,可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從‘要素聚合’向‘功能集成’升級。”中石化(香港)集團供應鏈總監林至穎建言,統籌港澳與廣東深化產業鏈供應鏈“雙鏈”協同合作,推動大灣區成為全球科技創新高地和世界經濟增長極。
“加”在未來。
香港工商總會會長李圣潑認為,“加”的意義不僅在于加強功能、加快賦能,還在于驅動未來。
人才關系未來。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支持香港、澳門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的建設絕對不是單點突破,而是粵港澳大灣區的協同共進。”李圣潑說。
他建議,大力提升灣區通行效率,優化人才簽證制度和執業資格互認機制,推動各類國際高端人才在灣區便捷執業;支持在大灣區建設國家實驗室等高水平科研機構,積極“筑巢引鳳”,吸引全球頂尖人才,壯大戰略科技力量。
著眼未來,李圣潑認為,應及早建立監管及溯源標注體系,以更好應對新技術快速迭代衍生的風險和問題。“技術創新與安全可控是人工智能全球治理共同面對的全新課題,要加強人工智能生態系統的監管和治理,有效促進人工智能健康安全有序發展。”(完)

- 專題:2025全國兩會

大灣區精選:
- 2025年05月03日 09:28:04
- 2025年05月03日 08:47:15
- 2025年05月03日 08:46:45
- 2025年05月02日 17:27:03
- 2025年05月02日 15: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