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 id="aazt7"><big id="aazt7"><button id="aazt7"></button></big></ins>
        <sub id="aazt7"></sub>
        <b id="aazt7"><tr id="aazt7"><var id="aazt7"></var></tr></b>
      1. <video id="aazt7"><input id="aazt7"></input></video>
      2. 東西問丨譚佳:蛇神話如何成為跨越東西方的文化符號?

        東西問丨譚佳:蛇神話如何成為跨越東西方的文化符號?

          中新社北京2月28日電 題:蛇神話如何成為跨越東西方的文化符號?

          ——專訪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比較文學研究中心主任譚佳

          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蛇年新春以來,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持續火爆,故事靈感來源于中國古代神話故事《封神演義》,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改編,也引發人們對神話文學及其中蛇形象塑造的關注。

          中國有很多關于蛇的神話傳說,在西方社會,蛇神話故事也是版本眾多、流傳甚廣。

          蛇神話如何成為跨越東西方的文化符號?東西方神話中蛇形象有何異同?各自又如何演繹和發展?比較神話學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比較文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譚佳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從比較文學視角對此進行解讀。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中國神話傳說中塑造的蛇形象有哪些類型?有何特點?

          譚佳:《封神演義》原著提到毒蛇精、龍蛇、蛇妖、蛇神,再加上該書之外的創世神,這五種類型基本概括了中國古代的蛇神話類型。

          許多神話故事中陰險毒辣的妖婦都是毒蛇精。她們“成精”的基礎是自身的毒性,以及擅于隱藏、偷襲傷人等蛇性。如《封神》電影摘星樓中很恐怖的萬蛇坑——蠆盆、《葫蘆兄弟》中的蛇精、《西游記》中的蟒蛇精、《聊齋志異》中的蛇精等。

          再說龍蛇?!斗馍裱萘x》中,被哪吒打回原形的龍王三太子敖丙,變成一條小蛇;東海老龍王敖光被迫變成青蛇,并被帶回陳塘關,這類龍的原形就是蛇。蛇也被稱為“小龍”,靈蛇化龍的主題在中國神話中占據重要地位。

          蛇也常被描繪為能修煉成仙或妖的形象,即蛇妖。比如,《封神演義》中“梅山七怪”之一常昊就是大白蛇化作的妖怪,能口吐毒氣殺敵?!栋咨邆鳌分械陌咨吆颓嗌邚V為人知,白娘子傳說歷經幾百年,形象經歷了由貶到褒的演變過程。

          再說蛇神。比如《封神演義》中的翼火蛇王蛟,原為截教門人,在萬仙陣身亡后被封神為翼火蛇。這類蛇神的文化邏輯,是以星象學為基礎的五行學說,蛇喜水喜陰,象征北方,并通過與天象星宿相連而具有特殊符號性和神圣性,這也是中國蛇神話的重要特點。

          最后是創世神。古人利用蛇能冬眠復蘇、蛻皮再生、繁殖能力強等自然屬性,再與天文星宿、陰陽五行學說聯系,升華出具有創世功能的蛇神話,最有名的就是伏羲女媧。作為華夏文明的始祖神,伏羲女媧交尾形象常見于漢代帛畫、石刻畫中,核心象征是陰陽交合與生命創造。唐代以后,交尾情節被弱化,更強調伏羲創八卦、女媧補天等功績。

        譚佳展示介紹中國經典神話著作《封神演義》。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

          中新社記者:西方代表性的蛇神話故事有哪些?

          譚佳:古希臘神話中,蛇的冬眠、蛻皮能力象征著再生與治愈,因此與醫學和療愈緊密聯系。醫神阿斯克勒庇俄斯通過觀察蛇的蛻皮和復活能力,掌握了治愈和重生的奧秘,其權杖上纏繞著一條蛇,至今仍是醫學標志。

          古希臘神話中著名的商業、旅行、擺渡者和畜牧之神赫爾墨斯,他的權杖上纏繞著兩條蛇,這既契合赫爾墨斯有靈魂引渡者的神職,也象征赫爾墨斯有調解沖突的神力。

          從學界研究看,古希臘神話中的蛇形象可能來源于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早期兩河流域的蛇杖符號通過貿易傳入希臘,蘇美爾神話中的醫神叫寧吉什茲達,他的肩上就長有雙蛇,雙蛇纏繞的形象與庇佑醫療和長壽寓意相關聯。

          此外,古希臘神話還將毒蛇的危險與蛇發女妖美杜莎聯系起來,反映了人對蛇的畏懼。海蛇及其力量又與古希臘神話的特洛伊祭司拉奧孔相關聯。

          在古埃及神話中,仍然源于蛇的自然屬性,黃金眼鏡蛇的危險、神秘和再生能力,成為法老王權象征。法老王冠上的裝飾,有類似眼鏡蛇攻擊時豎起的扁平脖頸,象征著最高權力。

        2024年8月7日,正在上海博物館展出的“金字塔之巔:古埃及文明大展”開展。圖為頭戴眼鏡蛇裝飾的國王埃赫納吞巨像吸引了大批觀眾參觀。中新社記者 湯彥俊 攝

          古埃及神話中還有阿波菲斯(也稱阿佩普),這是一條盤踞在冥界的巨蛇。學界認為,這是古埃及先民通過聯想,把蛇的蜿蜒形態與尼羅河泛濫時的無序水流相聯系后產生的蛇形象。

          此外,《圣經》中關于蛇的刻畫頻繁出現,成為狡猾、陰險、毒辣的代名詞,長期影響著西方文學中的蛇形象,形成邪惡、誘惑、欺騙與背叛等固定意象。

          中新社記者:東西方蛇神話元素有何異同?蛇神話如何成為跨越東西方的文化符號?

          譚佳:東西方蛇神話有許多共同的文化邏輯,但又各具特點。最重要的共性在于,都是基于自然生物屬性的神化符號;與蛇的冬眠和蘇醒相關,中外創世神話中也多有蛇形象,象征生命繁衍。毫無疑問,這些共性是推動蛇神話成為跨越東西方文化符號的重要力量。

          有個有趣的現象,雙蛇交尾圖在中國的伏羲女媧和古希臘醫學神中都有體現,很顯然,二者源于蛇的蛻皮再生及強大生殖能力。不過,伏羲女媧具有創世神話功能,并和中國傳統陰陽學說相關,而古希臘雙蛇杖的含義則有變遷:在古希臘、古羅馬時期都是傳承商業象征,與醫學無直接關聯,源自醫神阿斯克勒庇俄斯的單蛇杖才是醫學標志。在借用與誤用中,在美國形成雙蛇杖用于商業醫療、單蛇杖用于專業醫療。這也說明神話符號在文化傳播中的建構性、流動性與“少數服從多數”的特征。

        2025年1月22日,北京,“四海一堂春——乙巳蛇年新春文化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圖為展出的《伏羲女媧像立幅》。中新社記者 趙文宇 攝

          回到創世神話,古埃及神話中有赫爾莫波利斯神系,核心的八元神代表創世屬性,其中努恩、納烏涅特的形象分別是蛙首男性和蛇首女性。古埃及神話還有很多蛇形意象,通過具象化編碼,將生態環境中的現實威脅(比如尼羅河泛濫和毒蛇偷襲)轉化為可操控的符號系統,通過王權掌控的巫術儀式鞏固王權,不僅希望戰勝自然威脅,也解釋和重構社會秩序,其“危險-圣化”機制是理解古埃及神話的切入點。

          中國蛇神話的符號編碼與文化演繹邏輯,并不是古埃及的挑戰機制,而是與五行轉化和德行文化相聯系的系統,沒有“危險神話”,而是祥瑞符號,比如與蛇相關的獨有神怪“玄武”。玄武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四靈”之一,一般形象是龜蛇合體。在道教中,玄武被尊為北方的神祇,負責守護萬民、蕩除妖魔。

          與世界其他古文明神話相比,中國包括蛇在內的神獸符號的系統性與德行象征,與中國文字和文學的起源也很有關系,這也是中國蛇神話特點。比如從史前的蛇符號形象,到“它”字起源、再到蛇的神怪和風水類型文學,能看到一條不曾間斷的蛇文化文學發展之路,這是獨一無二的中華文化現象。

          中新社記者:當今時代,以蛇形象為基礎進行科幻、玄幻等文學藝術創作有何機遇和挑戰?潛力與前景如何?

          譚佳:蛇形象在全球文化中具有普遍性,從中國古代到古希臘的蛇神話、從古印度到古代美洲的蛇神話,其文化共鳴為國際傳播奠定了基礎。通過融合不同文化元素,蛇形象的作品更容易進入國際市場。

          蛇形象的復雜性也為創作者提供了豐富的靈感來源,能夠滿足神話、愛情、恐怖、科幻等不同題材需求,使經典知識產權的延續與創新成為可能。

          比如,以《白蛇傳》為代表的蛇形象IP在中國文化中具有深厚的大眾基礎,近年來通過《白蛇:緣起》等作品的成功改編,證明經典IP在現代語境下的強大生命力。“舊瓶裝新酒”的創作方式,既能吸引傳統觀眾,又能通過創新吸引年輕群體,蛇年春晚《借傘》節目的成功便是一個例證。

          當下蛇形象文學創作的最大機遇,在于技術與媒介的進步和全球化市場的需求。網絡動畫和電影制作技術的快速發展,如3D建模、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VR/AR)等技術,為蛇形象的視覺呈現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2025年1月21日,甘肅省博物館推出的蛇年主題文創產品“畫蛇添福”,以“丑萌”造型贏得年輕顧客青睞。中新社記者 九美旦增 攝

          面向未來如何真正創新,而不是陷入“堆砌神話元素”的誤區;如何賦予傳統故事新的時代內涵,如何應對同質化競爭;如何在題材、風格和敘事上脫穎而出;如何從文化上再次重估自我與他者、過去與未來的關系,提供情緒共鳴甚至新的文化價值……這些都是創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也是東西方傳統蛇神話等文學藝術進一步傳承發展的潛力與意義所在。(完)

          受訪者簡介:

        譚佳。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

          譚佳,哲學碩士,文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早期中國思想史、比較神話學、文學人類學研究?,F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比較文學研究室主任、比較文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創新工程首席專家,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文學起源與中華文明基因形成研究”首席專家,兼任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常務理事,文學人類學理事會副理事長,已出版學術專著4部,編著1部,發表學術論文70余篇,多種著述被翻譯為英、日、韓等文字在海外出版。

        【編輯:李潤澤】
        發表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收藏文章
        表情删除后不可恢复,是否删除
        取消
        确定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后...
        评论内容为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評論

        頂部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色欲_免费国产一区二区不卡在线_欧美一级高清片在线观看_99国严欧美久久久精品l5l
          <ins id="aazt7"><big id="aazt7"><button id="aazt7"></button></big></ins>
            <sub id="aazt7"></sub>
            <b id="aazt7"><tr id="aazt7"><var id="aazt7"></var></tr></b>
          1. <video id="aazt7"><input id="aazt7"></input></video>
          2.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国产不卡 | 亚洲欧美另类中文字幕 | 五月天轻轻草骚女在线观看 | 午夜理论片福利在线观看 | 在线观看国产亚洲欧美 | 在线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