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丨劉新陽:中山艦為何牽動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心?
視頻:【東西問】中山艦為何牽動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心?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武漢3月15日電 題:中山艦為何牽動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心?
——專訪武漢市中山艦博物館副館長劉新陽
中新社記者 馬芙蓉 武一力
中山艦是一代名艦,服役近26年間,歷經影響中國近現代歷史進程的多個重大事件。坐落于武漢市江夏區金口街的武漢市中山艦博物館,每年吸引海內外50余萬觀眾前來瞻仰遺跡、追尋歷史。中山艦與孫中山先生有何淵源?它為何牽動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心?孫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之際,武漢市中山艦博物館副館長劉新陽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進行解讀。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中山艦原名“永豐艦”,其經歷了哪些重大歷史事件?后來為何改名為“中山艦”?
劉新陽:中日甲午戰爭之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清政府為重振海疆,先后兩度派員赴歐美及日本考察海軍和訂購軍艦,于1910年向日本訂造了兩艘炮艦,其中之一為永豐艦。
1911年10月永豐艦建造之時,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人發動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結束了在中國延續數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其后,北洋政府派員赴日本監造永豐艦。1912年6月,永豐艦建成下水,于1913年1月駛入上海吳淞港,編入北洋政府海軍第一艦隊。
交付時的永豐艦為鋼質船殼,屬淺水炮艦。服役期間,永豐艦與孫中山革命生涯緊密相連,親歷了護國運動、護法運動、孫中山廣州蒙難事件、中山艦事件和武漢會戰等重大歷史事件,成為中國近現代史的重要見證。

1917年,為反對段祺瑞獨裁統治,永豐艦參加護法艦隊,追隨孫中山南下護法。1922年,陳炯明發動武裝叛亂,孫中山輾轉登上永豐艦,指揮反擊叛軍長達50余天。1925年3月,孫中山因病逝世,為表紀念,同年4月永豐艦改名中山艦。
1938年10月武漢會戰中,中山艦在長江武漢金口水域與日寇軍機激戰后沉江。
中新社記者:中山艦出水文物情況如何?
劉新陽:20世紀90年代,中山艦打撈、修復、展示工程建設啟動。1997年,中山艦被整體打撈出水,2001年完成修復保護工程。其艦體修復遵守“修舊如舊”原則,恢復1925年永豐艦易名為中山艦時的原貌,保留1938年遭受日機轟炸沉沒時的彈孔創痕。
武漢市中山艦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7000余件(套),主要分為艦載設施、武器裝備、銘牌證章、生活用品等四大類,其中近6000件(套)為隨中山艦一起出水的文物,其余部分來自社會征集。
中山艦出水文物劃分為兩個時期,分別為1925年4月前的永豐艦時期、易名后的中山艦時期。
永豐艦時期的文物,除艦上機械設施、設備外,還有明顯帶有“永豐”字樣的銅果盤、咖啡壺、茶壺、西餐餐具等日常生活用品,為統一定制,樣式高檔、規范、系列化。
中山艦時期的文物,占出水文物絕大多數,包括“中山軍艦”銘牌、“海軍中山軍艦”木印章、“中山軍艦”胸章、“名人雕像”、銅茶桶、瓷碗瓷勺、武器裝備等。從器物上的銘文圖案可推斷它們在不同時期定制。

中山艦出水的武器裝備,幾乎涵蓋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使用的主要輕型武器品種,如廣東兵工廠制造的水冷式重機槍、德國制造的駁殼槍、美國制造的勃朗寧手槍、法國制造的手提機槍等。
出水文物中,一尊孫中山半身銅質雕像十分珍貴,人物面部表情鎮定自若、形神兼備。它是孫中山的日本摯友梅屋莊吉在獲悉其去世后,為表緬懷,請日本雕塑家鑄制的100尊孫中山半身胸像之一,屬國家一級文物。
中山艦出水文物,為中國近現代海軍發展、民族工業狀況、中西方文化交流、民眾日常生活等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
中新社記者:武漢市中山艦博物館籌建過程中,海內外捐贈了哪些文物?出水文物海內外巡展時反響如何?
劉新陽:中山艦打撈出水后,一些幸存者從臺灣回到大陸,重登中山艦,回憶艦艇生活、戰斗細節,為中山艦修復還原提出建議。多年來,不斷有幸存者后代、辛亥后裔、海外華僑華人等捐贈文物文獻資料,支持中山艦博物館建設。
其中,永豐艦監造師李國圻后裔捐贈的李國圻在日本監造期間使用過的餐具、永豐艦下水的明信片,是證明永豐艦早期歷史的珍貴文物;還有民間收藏家捐贈的“中山”字樣的湯勺,與中山艦上出水的餐具一致。
中山艦幸存者魏振基后代及親屬先后兩次捐贈物品,包括魏振基手繪中山艦甲板圖、回憶錄、幸存者之間的書信等遺物及魏振基自用物品等。這些都對還原歷史、豐富館藏起到重要作用。
中山艦出水文物曾在北京、福建、臺灣、香港等地,以及新加坡、日本等國家巡展,引起反響與共鳴。
2010年9月,59件中山艦出水文物首次在臺灣展出,時年97歲的臺灣退役海軍少將、曾親歷中山艦最后一役的陳鳴錚,坐輪椅觀展,回憶起和戰友在日軍飛機轟炸掃射中頑強戰斗的艱難時刻,老人百感交集。現場展品中,一件臺灣生產的“天馬”牌長筒膠鞋,令不少臺灣觀眾直呼親切。
2014年10月,武漢市中山艦博物館與新加坡晚晴園—孫中山南洋紀念館合作舉辦《精神如見:中山艦出水文物》特展,海外華僑華人和新加坡各界人士共百余人出席開幕式并觀展。晚晴園曾是辛亥革命重要的海外基地。借此次展覽,晚晴園完成常設館的文物更新,讓訪客更深入了解孫中山先生所領導的辛亥革命和新加坡早期先賢在中國近代史中所扮演的角色。

中新社記者:中山艦為何牽動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心?其承載的歷史對后世有何意義?
劉新陽:從歷史文物角度看,中山艦是中國目前最大的可移動珍貴文物,也是中國近現代海軍發展史重要見證物,為研究中國近現代政治史、軍事史等提供實物資料。
從精神文化角度看,孫中山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中山艦與孫中山革命生涯緊密相連,其以孫中山命名,加深了海內外中華兒女對孫中山的緬懷之情,喚起他們的共同記憶和情感共鳴。
中山艦服役期間,經歷了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是中華兒女不屈不撓、抵御外侮、前仆后繼、決戰到底英雄氣概的歷史見證與生動寫照。
尤其是在1938年武漢會戰中,中山艦與日軍展開浴血戰斗。盡管敵我力量懸殊,但中山艦官兵不畏強敵,奮勇抵抗。這些壯舉讓海內外中華兒女認識到中國近現代革命的艱辛,激勵大家更加團結,共同為振興中華、保家衛國而努力。(完)


東西問精選:
- 2025年04月11日 20:42:12
- 2025年04月11日 18:29:24
- 2025年04月10日 18:12:12
- 2025年04月02日 19:26:28
- 2025年04月01日 17:2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