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丨金渡鎰:如何在現代語境下詮釋儒家核心價值?
中新社首爾3月21日電 題:如何在現代語境下詮釋儒家核心價值?
——專訪韓國成均館大學儒教文化研究所所長金渡鎰
作者 劉旭 季龍雨

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部分,儒學不僅植根于中國的社會價值觀和倫理體系,還對韓國及其他東亞國家產生了深遠影響。隨著社會的發展,儒家核心價值也需要在現代語境下被深入理解與重新解讀。
值第二屆武夷論壇系列活動舉辦之際,韓國成均館大學儒學、東方哲學及韓國哲學系副教授、儒教文化研究所所長金渡鎰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介紹儒家思想對韓國社會產生的影響,分析其與現代化發展的關系,并對儒學領域的合作進行展望。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您認為儒家思想的核心價值是什么?儒家思想在當下的韓國社會中是否仍有影響?
金渡鎰:在我看來,儒家思想的核心價值包括“仁、義、禮、智”“共同體”“和諧共生”等。其中“仁、義、禮、智”四者的并舉有其獨特的哲學意涵,反映出儒家思想中情感與理性、內在德性與外在規范的平衡追求。這些核心價值觀念又與“共同體”和“和諧共生”的理念緊密相連,共同構成了儒家思想對人與社會關系的完整理解。那么,具備仁、義、禮、智的個體如何在共同體中找到和諧之道?個人與整體如何實現共生共榮?這或許正是儒學在現代語境下需要回答的問題。
儒家思想作為東亞文化的共同基礎,在韓國社會依然具有重要影響。韓國成均館大學的調查研究中心進行了一項韓國綜合社會調查。2021年至2023年的調查結果顯示,52%的韓國受訪者認為自己是“儒教的”。他們重視家庭,認同“仁、義、禮、智”等儒家思想價值觀。每逢春節,即使路途遙遠,大部分韓國人也會返鄉探親。此外,韓國社會仍然保留了祭祀祖先等傳統習俗。其實52%是一個相當高的比例,這代表超過半數的韓國受訪者認為自己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足以說明儒家精神在韓國社會仍占據重要地位。
此外,在當前高度競爭的社會環境下,人們擔心物質主義和功利主義的傾向可能導致人文價值的弱化。因此,韓國很多人認為應在初中、高中乃至大學階段進行人性教育,將儒家思想與現代教育體系結合,并嘗試將其應用于企業管理和社會建設,以創造一個更具人文精神的現代社會。

中新社記者:韓國現代社會對儒家傳統思想持何種態度?您如何看待儒家傳統思想與現代化發展之間的關系?
金渡鎰:韓國現代社會對儒家思想的評價呈現出兩面性的復雜態度。一些韓國人認為傳統文化阻礙了現代化進程,認為儒家思想中的等級制度、集體主義和某些保守觀念可能阻礙個人自由和社會創新,因此主張徹底摒棄傳統,全面現代化,并認為只有借鑒西方模式才能構建更好的社會。
另一方面,近年來,韓國的“K-Culture”受到外界的關注。這里的“K”指的是“Korea(韓國)”,有多關注、多發展韓國自己文化的意涵。也有人指出,這些當代文化現象的精神內核與儒家思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比如韓劇中常見的家庭倫理、社會責任感、尊師重教等主題,無不體現著儒家價值觀的現代表達,韓國文化的根源最終還是要回到儒家思想中尋找。
因此,可以看到,當下的韓國社會,既有人對儒家傳統思想持批判態度,也有人主張重新發現并認同儒家精神,這兩種觀點并存。
學界在探討儒家傳統思想與現代化關系時,比較關注儒家思想對經濟和政治的影響。例如,二三十年前,“儒家資本主義”理論非常流行,學界認為韓國在過去一個世紀里取得的經濟騰飛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儒家精神的影響。
但相比“儒家資本主義”或近年來中國學界討論的“政治儒學”等宏大理論,我認為更值得關注的是儒家思想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印記,比如生活態度、行為方式和道德觀念等,這些往往蘊含著儒家傳統傳承中有意義的元素。因此,如果我們能夠深入研究現代中國人、韓國人乃至整個東亞文化圈的日常生活和行為方式,或許可以看到儒家思想如何在現代社會中得以延續,并由此探討儒家思想現代化的可能性。

中新社記者:在您看來,儒家思想應如何在現代語境下存續和發展?
金渡鎰:儒家思想在現代社會的存續,既需要結合現代人的行為與經驗進行重新詮釋,也需要在現代語境下加以解讀。
以“謙遜”為例,這一概念在傳統儒家思想中是“禮”的重要組成部分,被視為值得推崇的美德。然而,在強調個性與自我展示的現代社會,“謙遜”變得頗具爭議。一方面,許多人仍然認為“謙遜”是一種優良品質,值得學習。另一方面,一些人認為“謙遜”是不合理的自我貶低或對集體的無條件犧牲,尤其是女性或社會地位較低者往往被要求更加謙遜。但實際上,儒家思想中的“謙遜”并非否定個體價值,而是強調在尊重他人的基礎上營造和諧社會,使個體能夠在相互尊重的和諧環境中找到自身定位,并獲得真正的尊重與認可。
這種誤解的產生,源于對儒家思想負面方面的過度強調,這也導致其真正精神越來越難以被理解。盡管儒家思想確有需要批判繼承之處,但若要在現代社會中更好地傳承儒家精神,就必須正確理解并重新詮釋“謙遜”等儒家思想核心價值,理解其真正內涵,探討其正面價值。
因此,我認為有必要正確地對儒家核心價值進行重新詮釋,這或將成為儒家思想現代化的重要途徑之一。

中新社記者:您對此次武夷論壇的交流有何期待?您認為未來中韓兩國在儒學研究方面有哪些合作空間?
金渡鎰:我認為,現代韓國與現代中國的儒家精神存在顯著差異,這是不可否認的。這種差異源于當前兩國在政治、社會、文化等方面的不同。然而,正如古希臘哲學之于西方,儒家思想是東亞的共同思想資源,這一點同樣毋庸置疑。因此,韓國與中國應將其作為共同的研究對象。我們應在武夷論壇這類學術交流活動的基礎上,推動研究開展,建立長期合作的學術伙伴關系和相應支持體系。
未來,希望我們能夠積極推動文科領域的共同研究,在導向性的研究議題上展開合作。相信這不僅能夠加深我們對自身文化傳統的理解,還能為解決全球化時代的共同挑戰提供東亞智慧。(完)
受訪者簡介:

金渡鎰,哲學博士,韓國成均館大學儒學、東方哲學及韓國哲學系副教授、儒教文化研究所所長,韓國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計劃、“Brain Korea 21 Four”項目負責人。曾在美國喬治城大學擔任訪問學者,在中國香港中文大學進行短期訪問研究。


東西問精選:
- 2025年03月25日 22:34:29
- 2025年03月24日 21:57:54
- 2025年03月24日 20:37:34
- 2025年03月22日 20:55:19
- 2025年03月21日 20:5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