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丨白嗣宏:中俄話劇——跨越文化差異的握手
中新社莫斯科4月13日電 題:中俄話劇——跨越文化差異的握手
作者 白嗣宏 旅俄學者,作家、翻譯家、戲劇家

近年來,中俄文化藝術交流合作方興未艾,內涵與形式愈發豐富。兩國戲劇界交流合作在劇目互譯、舞臺實踐、聯合創作、創新探索等領域呈現出全方位、深層次、寬領域的新特點、新趨勢。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同俄羅斯國家話劇院多年來的合作就是最好的例子之一。

亞歷山德琳娜劇院成立于1756年,是俄羅斯歷史最悠久的話劇院,也是俄羅斯第一家為公眾服務的國家劇院。近年來,在俄羅斯國家劇院協會理事會主席、該劇院院長瓦列里·福金主持下,大力開展同中國戲劇界同行的合作,多次邀請中國劇團到圣彼得堡演出,同北京人藝等中方院團建立了良好的演出互訪機制。
2024年10月,亞歷山德琳娜劇院受邀參加“北京人藝國際戲劇邀請展”,第三次登臺北京人藝,上演由福金擔綱導演、改編自陀思妥耶夫斯基長篇小說《賭徒》的作品《零祈禱》。從2014年至今,北京人藝在亞歷山德琳娜劇院多場次演出了話劇《知己》《司馬遷》等中國歷史題材的優秀作品。
與此同時,隨著烏鎮戲劇節的興起,一些俄羅斯劇團積極參加中國戲劇節的展演與交流活動。中國戲劇界也多次受邀參加莫斯科契訶夫國際戲劇節、亞歷山德琳娜國際戲劇節等俄羅斯知名戲劇節的演出。
2024年9月,俄語版話劇《我不是潘金蓮》在俄羅斯國立民族劇院首演。這是該劇院首次邀請中國導演創排上演中國作家的戲劇作品,也是兩國戲劇界首次如此深入的合作嘗試。這部根據中國著名作家劉震云同名小說改編的荒誕諷刺話劇,引起俄羅斯觀眾的濃厚興趣,雖然是在小劇場演出,但盛況空前,場場爆滿。該劇院每月都會排演幾場《我不是潘金蓮》,目前已排期到2025年4月,票已售罄。
俄方特邀中國青年新銳導演丁一滕執導該劇,給俄羅斯話劇舞臺帶來了許多新意。該劇的演出通告中引用丁一滕的話說,這個故事具有許多中國特色,但是任何國家、任何民族的觀眾都能看得懂。因為,首先這出戲展現的是人的情感故事;其次講述的是探尋真相的故事。“我在排這出戲時,盡量把中國的文學素材和中國戲劇的悠久傳統融合到‘神秘的俄羅斯心靈’里。俄羅斯演員們慷慨地同我分享‘神秘的俄羅斯心靈’,結果我們排出了一出非常快樂的戲:鮮明多彩的服裝、獨特迷人的中國傳統樂器和花樣百出的表演特技。”
該劇的舞美設計也充滿了中國元素:比如一口倒置的巨大鐵鍋。在中國傳統意象中,倒置的炒鍋隱喻著生活的顛覆、某種關系的徹底破裂等。在丁一滕的創排中,這或許是女主人公新舊道路的分界線。舞臺角落那面貼有牡丹花紋的大鏡子,隨著劇情的演進,帶給觀眾多重隱喻和象征,引人無限遐想。
在表演方面,俄羅斯演員不僅學習中國古老戲曲的傳統臉譜藝術,還要掌握中國戲曲的經典舞臺動作。不僅僅是學其形,更要會其意。這對俄羅斯演員來說,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對兩國戲劇藝術的交流互鑒來說,卻是極為重要的。
劉震云在接受俄羅斯媒體采訪時表示,任何一部小說都可能改編成電影劇本或者戲劇文本。他非常平靜地接受這樣的嘗試結果,因為任何詮釋都會賦予作品新的外延和內涵。當自己的作品被改編成戲劇時,總是非常有趣,尤其是在其他國家:每個導演都會增加一些民族特色,而作為作者,也總會從中發現一些新的東西。“我看到俄羅斯觀眾對這部劇的反應非常積極,有人笑、有人哭。我很高興能與這家劇院合作,劇院的導演、藝術總監、演員和所有參與人員是非常專業的創作團隊,他們都是對所做工作充滿熱情的人。我們討論了繼續合作的問題,希望劇院也能上演我的其它作品。”

俄羅斯戲劇界對這出戲的上演給予很高評價。《獨立報》發表戲劇評論家的文章認為,此次俄羅斯國立民族劇院“相當成功地將亞洲文化與俄羅斯文化融合在一起”。文章表示,丁一滕導演信任俄羅斯演員善于細膩而深刻地共情體驗“既可笑又可悲的角色”能力和塑造能力,同時給演出涂上了厚厚的東方色彩:傳統的中國京劇化妝、中國戲曲的武打和程式、鼓師戴著動物面具在臺上擊鼓賦予演員動作、臺詞融入了觀眾熟悉的孔子格言等中國文化元素等。這種“草臺戲”式的怪誕夸張加強了戲劇沖突氣氛,又中和了平庸的日常生活。作者認為,這部話劇是推動俄羅斯觀眾認識當代中國文學和戲劇藝術的“一把鑰匙”。
中俄話劇交流有著悠久的傳統。在烽火連天的抗日戰爭時期,延安等地就上演過著名戲劇理論家、出版家葛一虹先生翻譯的蘇聯劇作家包戈廷的名劇《帶槍的人》和《克里姆林宮的鐘聲》。
新中國成立后,大量蘇聯話劇搬上中國舞臺,其中就包括蘇聯著名劇作家阿爾布卓夫的作品。阿爾布卓夫1956年曾以蘇聯戲劇代表團成員的身份前來北京,觀摩中國第一屆全國話劇觀摩演出會。作為蘇聯家庭心理劇流派的代表人物,阿爾布卓夫自此和中國結下不解之緣。他的《塔尼婭》《老式喜劇》《伊爾庫茨克的故事》等作品都曾在中國上演。1988年,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畢業演出作品就采用了他的《伊爾庫茨克的故事》。阿爾布卓夫的劇作成了中央戲劇學院的教材,成為中俄戲劇交流的生動注腳。
2019年,北京人藝的一部小劇場話劇《老式喜劇》讓阿爾布卓夫重新回到了中國話劇觀眾的視野,也讓觀眾初步認識了這位劇作家的創作風格。2021年,北京人藝首部新排劇目阿爾布卓夫的《我可憐的馬拉特》登上實驗劇場的舞臺,讓中國戲劇愛好者對其獨特的藝術思考和藝術魅力有了更為清晰的理解。2025年在中俄文化年之際,又恰逢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作為保留劇目,《我可憐的馬拉特》于4月份再次登上北京人藝的舞臺。

《我可憐的馬拉特》創作于1965年,距今整整60年。該劇從1942年列寧格勒的硝煙中開始故事講述,以充滿真實感的舞臺設計,延續著阿爾布卓夫關于“什么是幸福”這一人生命題的探討,表達出對人生價值的思考與探索。正如中國一位評論家指出的那樣,北京人藝今年再次上演《我可憐的馬拉特》有著新的含義。一是再現反法西斯戰爭期間主人公們度過的戰斗與困難的日子,不忘抗敵精神,不忘今日和平生活來之不易。二是正如節目單上所說,“你別怕,別怕成為一個幸福的人。”戲劇是一座橋梁,連通舞臺和心靈,連接過往與未來,連接現實與理想。“別怕成為幸福的人”也正是阿爾布卓夫劇作的“最高任務”。
中俄兩國民眾的歷史命運有許多共同之處,都經歷過相似的社會生活,有著許多共同的價值觀。可以說,中俄兩國觀眾于對方的戲劇演出有著更多的心有靈犀,一點就通。中俄兩國話劇界通過院團互訪、聯合創排、駐場演出、導演互聘、經典互譯、人才互培等形式,既可深化雙方經典名著改編的當代性解讀,又可探索戲劇語言的跨文化融合,形成跨文化敘事新范式,從而構建跨文化審美新體系,在交流互鑒中推動雙方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完)
作者簡介:

白嗣宏,1961年畢業于蘇聯國立列寧格勒大學(現俄羅斯圣彼得堡大學)語言文學系,1988年移居俄羅斯莫斯科。著名華人作家、翻譯家、戲劇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第四屆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會理事,俄羅斯電影家協會會員。著有《白嗣宏文存》八卷,譯有《列夫·托爾斯泰戲劇集》《果戈理戲劇集》《阿爾布卓夫戲劇選》《一年四季》(長篇小說)、《現代傳奇》(中篇小說集)、《變色龍》(契訶夫小說選)、《蘇聯話劇史》等,主編《外國抒情小說選集》12卷。


東西問精選:
- 2025年04月26日 21:05:35
- 2025年04月21日 21:20:12
- 2025年04月19日 20:32:13
- 2025年04月14日 21:19:00
- 2025年04月11日 20:4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