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丨龍曉燕:潑水節何以“破圈”?
中新社昆明4月15日電 題:潑水節何以“破圈”?
——專訪云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民族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龍曉燕
作者 陳靜

2025年潑水節已然來臨,近期,云南省多地先后推出潑水舞曲MV,展示當地民族文化及潑水節系列活動,吸引海內外游客共同參加潑水狂歡。
潑水節何以“破圈”受到海內外游客喜愛?傳統節慶蘊含著怎樣的文化內涵?在推動文明交流與互鑒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中新社“東西問”近日就此專訪云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民族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龍曉燕,予以解讀。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近年來,潑水節在網絡“破圈”,吸引眾多明星及海內外游客參與。作為現象級網絡傳播爆款,潑水節的來源是什么?有怎樣的文化內涵?
龍曉燕:潑水節是佛教節日,追根溯源,是佛教發源地古印度歷法中的新年。隨著佛教從印度經斯里蘭卡往中南半島地區傳播,這一節日成為緬甸、泰國、柬埔寨、老撾、中國云南、印度阿薩姆等南傳佛教地區共享的節慶,部分地區人民認為這一天是佛陀誕生(得道、涅槃)之日,因此有“潑水節”“宋干節”“浴佛節”“佛誕節”等多種稱呼,旨在祛除邪惡,迎接新年。
在云南,傣族、德昂族、阿昌族、布朗族等信仰南傳佛教的民族都過潑水節。潑水節期間,村村寨寨以寺廟為中心,舉行系列豐富的儀式和活動。
以西雙版納州傣族村寨為例,潑水節一般持續3至4天,第一天是除夕,家家戶戶要打掃衛生、辭舊迎新,第二天及第三天為新舊交替的“宛腦”即“空日”,最后一天稱作“宛帕宛嘛”,也就是新年。這期間全村寨成員齊心聚力、分工合作,要向寺廟和僧人布施、堆沙筑塔積功累德,并將寺廟里供奉的佛像請出,用潔凈的清水浴佛,寓意清除不潔、迎接吉祥。
在此過程中,人們會用樹枝蘸取金合歡樹葉浸泡過的“香水”彼此輕輕潑灑,表示祝福。節日期間,人們還要“趕擺”,穿上漂亮的衣服到集市出售或購買各種傳統食品,舉行丟包、放高升、劃龍舟等慶祝活動;邀請其他村寨、其他民族的朋友前來過節、請客吃飯,家家戶戶高朋滿座。
因此,潑水節是神圣的宗教儀式和世俗的狂歡活動相結合的節日,蘊含著辭舊迎新、積極行善、尊老愛幼、民族團結等多種文化內涵。

中新社記者:中國民間世代傳承的潑水節習俗與現代文明碰撞產生了哪些變化?呈現什么特點?
龍曉燕:潑水節主要在亞熱帶地區舉行,茂密的熱帶雨林、多彩的民族文化都是人們向往的“遠方”與“別處”。潑水活動還打破了社會邊界,不管來自哪里、何種身份,都可以平等參與、彼此潑水,生活中的壓力和煩惱得到釋放。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快速發展,人員流動不斷增強,地方政府大力發展旅游業、積極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節慶文化通過短視頻快速、廣泛傳播后,受到越來越多關注,活動愈加豐富、盛大。
在當地與游客的雙向需求下,潑水節逐漸呈現出商品化、制度化、世俗化以及跨民族的特點。
過去由村寨自發組織的節慶活動,如今逐漸由地方政府主導開展,成為打造地方文化品牌、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展示邊疆民族文化、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重要舞臺。
云南多個縣市都打造了潑水廣場、每年制定潑水節日程,安排賽龍舟、中外大趕擺(商貿活動)、音樂會等活動。在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傣族園景區,每天都會開展潑水狂歡,游客一年四季都能體驗潑水節的快樂。
此外,各地還創新性地增加新的活動內容,如西雙版納州萬人齊放孔明燈、德宏州芒市點燈祈福、臨滄市耿馬縣取水活動、普洱市孟連縣神魚節等,不斷擴展以游客為導向的世俗活動內容,潑水節宗教性的一面逐漸弱化。

中新社記者:潑水節也是中南半島國家的重要節日之一,其慶祝形式和內涵與中國有何異同?在推動中國云南與周邊國家文化交流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龍曉燕:佛教在傳播過程中與本地文化不斷融合,潑水節的形式、內涵也受到在地文化、國家文化的諸多影響。越往中南半島地區,佛教乃至印度教的影響越深,而越往北,傳統神靈文化和漢文化的特點則越加明顯。比如云南潑水節與內地文化長期接觸融合,節日飲食更加豐富多樣,中南半島國家飲食則較為簡單,潑水節的宗教特征更為明顯。
因為共享南傳佛教信仰與文化,中國云南與泰國、緬甸、老撾歷史上有密切聯系。隨著交往的進一步加深,作為文化符號的潑水節,既是這個區域人民的重要情感鏈接,也是互相學習借鑒以及彼此競爭的對象,各個國家官方和民間都力圖通過節日傳統與創新吸引更多游客到訪。
在泰國北部地區,當地諸多泰人祖籍是西雙版納州,他們中的一些代表每年都會受邀參加西雙版納州潑水節活動,西雙版納州的傣族也會應邀前往泰北過節,在觀察、交流的過程中彼此借鑒,將對方的文化和活動吸收到本地的節日組織和活動中,不斷創新、優化、改良。
泰國清邁在潑水節時開放環古城道路供游客潑水狂歡,讓游客盡情體驗。古城內則安排了節奏較慢,旨在展示佛教文化的游佛與浴佛活動。中國亦可借鑒,引導游客進入村寨,認識并尊重潑水節植根的文化傳統,感受當地民眾和平友善、尊老愛幼、鄰里友愛的文化內涵。

中新社記者:以潑水節為代表的民族節慶如何推動世界多元文化交流與發展?
龍曉燕:在相對封閉的過去,對生活在“遠方”的“他者”的認知,要么無限邪惡要么無限完美,但這并非事實,只有通過接觸和交流,人們才能理解不同文化,同時也將其作為“鏡子”觀照自己。
今天,不管是潑水節、印度灑紅節還是巴西狂歡節,通過當地精心打造、大力宣傳推廣,都能吸引大量游客突破地理界限走進當地社會,對異域文化產生感性認識。
雖然許多人參加節日活動最初可能只是追求有趣和狂歡,并不理解其文化精髓及其植根的自然、人文背景。但是,人與人的接觸是文化理解的第一步,通過節日活動的參與,可增進了解、消除偏見、產生聯結,促進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這是文化交流的過程,也是文化反思的過程,有助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完)
受訪者簡介:

龍曉燕,云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民族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中國西南及東南亞民族歷史與文化,歷史人類學研究。
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冷門絕學團隊項目“瀾湄北部地區經典傣文編年史文獻‘囊絲本勐’整理與研究”,發表《從西雙版納到蘭納——泰國清坎傣泐的歷史記憶及認同》《勐、曼陀羅與大一統中國:滇西耿馬土司的“國家化”研究》《流動與聚合:泰國中部一個多族群社區的道路人類學研究》等論文。主要著作有:《中國西南民族關系史綱要》《芒島傣家》《孟連馬鹿舞》等。


東西問精選:
- 2025年04月26日 21:05:35
- 2025年04月21日 21:20:12
- 2025年04月19日 20:32:13
- 2025年04月14日 21:19:00
- 2025年04月11日 20:4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