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教育部網站刊登了10所知名中小學聯合向全國教師發出的倡議書,倡導全國教師反對利用職務之便謀取私利,不收受學生、家長的財物。7日,記者連線教育部師范教育司人士,對方稱,聯名倡議書是學校之間自發組織的。(9月8日《山東商報》)
9月10日,一年一度的教師節。近幾年來,每年的教師節里,我們能夠看到尊師重教的行動,聽到寄語教師的祝福,但伴隨而來的還有眾說紛紜的爭議。教師節蛻變成“送禮節”、建議取消教師節的聲音,屢屢出現。在這種大環境下,教育部網站刊登倡導教師不收禮的倡議書,別有深意。
因為有爭議,所以更為引人關注。一時間,在本應營造尊師重教氛圍的教師節里,出現頻率最高的竟是類似的辯論。一個“家長不送禮、教師不收禮”的常態社會“規則”,因為沒有被一些家長和個別教師遵守,已經成為攪亂一個好端端節日的“蒼蠅”,令人心生厭惡——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取消教師節就能杜絕個別教師收禮了嗎?顯然不是。只要“你情我愿”、互不自覺,家長送禮、教師收禮的行為還會存在。除非其他地區都能像山東那樣,明令禁止教師不能收受錢物、有償家教。但在請客送禮見怪不怪的社會風氣影響下,一紙禁令真的能遏制這種不正之風嗎?這值得追問。
所以說,教育部網站刊登倡導教師不收禮的倡議書,更多是為提醒。提醒教師們應該志存高遠、關愛學生、嚴謹篤學、自尊自律,將家長“一碗水端平”對待孩子的期望落到實處。也提醒一些家長,不要時時處處擔憂自己的孩子會因為“沒送禮”而受到不公正的對待:“看禮施愛”的教師確實存在,但他們畢竟只是少數。
教師作為一個特殊群體,承擔了較高的道德期望與行為要求。一方面,教師朋友們應該養成足夠的自覺,別讓一時的貪小便宜之舉,壞了自己的名聲,也壞了一個群體的聲譽。畢竟,如果風氣漸壞,今天的倡議,明天就很可能變成懲罰性的禁令。同時,對家長們而言,同樣應該拋棄焦躁的“受害者”心理:今天不甘寂寞地去送禮,轉頭便嚴厲抨擊教師收禮。殊不知,自己也是這種不正風氣的推動者。
風氣的轉變和意識的萌醒,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每逢教師節便只見“建議取消教師節”的極端言辭,將個別教師的不當行為上升到群體道德的沉淪進行詬病,攪亂了教師節、傷害了一些教師的心不說,更會使一些家長愈發憂心忡忡:風氣如此,為了孩子,我們也該有點行動才對。如此惡性循環,或許才是最大的悲哀。 李記
參與互動(0) | 【編輯:李季】 |
相關新聞: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