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是忍不住上了她的QQ,想看看她跟別人都聊些什么。”楊云說。
楊云的女兒正上初中,自從上了中學以后,女兒的身高迅速向她逼近,但是與她的距離似乎越來越遠。每每看到女兒屋里的電腦屏幕,楊云說,總有“鉆”進去的沖動,“想看看她每天都跟別人聊些啥”。
如今,不管在城市還是農村,很多中小學生都擁有了自己的手機和電腦。可不少家長發現,雖然和孩子聯系的方式越來越便捷了,但是孩子和父母越來越疏遠,越來越難以掌控了,他們把成長的秘密藏進了手機和電腦,以及手機和電腦背后漫無邊際的網絡空間里。
面對在自己面前越來越沉默的孩子,不少家長像楊云一樣有了偷窺的沖動。不久前,中國人權發展基金會和諧家庭基金發布的中國第一個親子交流現狀調查報告顯示,近四成(39%)的父母表示偷看過孩子的秘密,在13歲以上的孩子中,有近六成(58%)的父母偷看過孩子的秘密。
以前,為防止父母偷窺,很多孩子會把日記上鎖;而在通訊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父母與孩子這場偷窺與反偷窺的戰爭也打出了新的時代特點,有“潛伏”,有“暗戰”。
家長“潛水”兒子同學的博客
在周女士眼中,兒子是個性格內向的孩子。自從上中學后,兒子跟父母說的話少之又少,沒事的時候,他總是躲在自己的房間里上網。每當周女士從兒子房間經過時,總能聽到噼噼啪啪敲鍵盤的聲音。
“我有時候實在憋不住,趁他不在的時候偷偷打開他的電腦,查看他的上網記錄,查看他的聊天記錄。”周女士說,但是,什么也查不到。“他每天都會把上網的所有記錄刪除得干干凈凈才睡覺,無論多晚。”
面對干干凈凈的電腦,周女士和丈夫心里更沒底了。兒子在房間里上網時,坐在外面的周女士夫婦就在猜測:兒子在干嘛呢?是打游戲還是聊天?
周女士嘗試著在搜索網站輸入兒子的名字,漫無邊際地尋找,竟然,她在一個博客里中搜到了兒子的名字,這是兒子同學的博客。于是,周女士三天兩頭就要到這個博客里看看,但只是“潛水”從不發言。然后,再把這里看到的點點滴滴串起來,在心里大概描摹出兒子平時在學校里的狀況。
周女士知道自己在兒子同學的博客中“潛”著,多少有點兒偷窺的嫌疑,所以,很少在兒子面前透露自己知道的東西,不過有一次還是無意間透露了一點兒,兒子很著急、生氣,警告周女士不要再這么做了。
現在再到網上搜兒子的名字,周女士已經找不到那個博客了。
伴隨著互聯網成長起來的“90后”,顯然比父母更熟悉網絡,他們讓父母膽戰心驚的也不再是一個帶鎖的日記本。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2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09年12月底,我國青少年網民已經達1.95億,同時青少年是手機上網的主力軍,占手機網民總數的71.2%。
北京海淀實驗中學的燕南(化名)周一到周五都住在奶奶家,為了聯系方便,父母給她買了手機。“一個初中的孩子,一塊手機電池不夠用,每天還要帶一塊備用的,即使這樣,每天晚上還要給手機充電,不知道她每天都用手機干什么?”燕南的奶奶說。
燕南的媽媽曾經到營業廳打出過女兒手機的通話清單,“看著手里的通話單我更加難受了,你說我能怎么辦,查了有什么用?她更多的是用手機上網,手機隨時隨地都跟著她,根本控制不了她。”
孩子發明暗語從容應對
與父母的焦灼相比,孩子們表現得似乎更加從容。
北京日壇中學的高中生曉曉(化名)介紹了自己躲避父母“查崗”的方法:上網時,他們先打開一個與學習有關的網頁,然后再打開自己喜歡的網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一旦父母突然闖進房間,他們立刻打開事先準備好的網頁,裝作學習的樣子。“如果想寫些私密日記或者更新博客空間,一般會在父母睡了之后偷偷進行。”曉曉說。
不過,有些孩子不像曉曉那么麻煩,他們發明了一套網上聊天暗語,這樣即使被父母發現了,家長也看不明白他們說了些什么。
正在上初二的王康就是這么做的。
如果查看王康的聊天記錄,你會覺得暈頭轉向,但是與他相熟的同學卻能心領神會。
比如,電腦那頭的同學一旦看到屏幕上出現了“MOS”,就會馬上停止跟王康聊天,或者說些與學習有關的事情,因為在王康和好友們的聊天字典里“MOS”就代表著“媽媽在背后”;如果屏幕上出現了“VVG”,大家就會繼續聊下去,因為這代表現在一切都非常好。
“我們有時也會用‘火星文’進行交流。”王康說,比如“3Q得orz”的意思就是“感謝得五體投地”,“這樣的東西父母是絕對看不懂的。”
如果是寫日記或者寫博客,遇到一些敏感的字眼,他就用拆分組合的方式來迷惑家長,比如他在日記或博客中想寫“我喜歡你”,就會寫成“我會喜上歡騰你”。
其實孩子們也不是不理解父母,“雖然有時不太能理解父母的管教,但我也知道父母這樣做是關心我和愛我。”曉曉說,之所以防著父母,一來可以保護自己的私人空間,二來也能避免父母一些不必要的擔憂,這樣“對雙方都好”。
父母與孩子間出現“零溝通”甚至“負溝通”
其實,讓家長們真正難以接受的并不是孩子上網、聊天,而是孩子跟誰都能溝通就是不愿意跟自己溝通。
“我每天想各種理由和辦法給兒子發短信,”周女士說,但是兒子的回復總是“簡化到最簡”。
假期里,兒子補課,經常要晚上6點30分下課,周女士想去接他,于是發了一條短信:6點30分了,別人都已經吃過晚飯了,你要是自己回家就已經8點了,這么晚沒吃飯,對身體不好,我去接你吧。
長長的短信發過去,兒子只回了3個字:不用了。“他的短信經常是這樣,有時會增加兩個字,變成:‘真的不用了’。”周女士說。
周女士覺得自己跟兒子的這種溝通,根本就是“零溝通”,這樣的溝通沒有起到任何的作用,甚至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兒子剛上高一的時候,周女士夫婦與兒子的班主任進行了交流,夫婦二人告訴老師,兒子是個非常內向的孩子,不喜歡與別人交流,希望老師了解他的特點,能在與同學交流的問題上多給兒子一些幫助。
沒想到,周女士夫婦的一席話,讓班主任十分震驚。“老師當時告訴我,她眼中的孩子跟我們說的完全不一樣,我兒子在老師的眼中非常陽光,是班里出了名的幽默大師,還是班里抽象藝術的代言人。”周女士說,“我們完全沒有想到兒子在學校里的表現跟家里是如此的不同。”
有專家指出,孩子與父母的矛盾多數是由溝通不暢造成的。近些年,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通訊技術的發展,城市孩子的生活空間越變越大,但是由于學業壓力的增大,孩子心靈成長的空間卻越來越狹小。再趕上青春期生理發育的巨大變化,使得青春期的孩子變得更為敏感和脆弱。因此,青春期孩子與父母的溝通矛盾越來越突出了。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副所長弓立新說,這一階段的親子溝通,要用成年人“談戀愛”的方法,家長可以多用心設計各種活動,比如唱歌、看電影、郊游等,讓孩子能參與活動,在活動中親子雙方主動表達自己對各種事情的看法,同時也耐心傾聽對方的意見。
但是,這種“哄”的方式只是解決問題的辦法之一。弓立新表示,親子之間的溝通問題絕不是現在才產生的,“它絕對是一個積累的過程”。
“這么多年從事跟家庭教育有關的工作,讓我有一個深深的感受,親子之間出現的任何問題都不僅僅是它表面所表現出來的那樣,”弓立新說,“它一定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弓立新認為,父母與孩子之間出現的問題都跟他們早期的親子關系有關。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親子溝通方式,因此,當父母與孩子出現矛盾時,應該回過頭來想一想,多年來自己與孩子之間的關系怎么樣,有沒有什么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找到產生矛盾的根本原因。
專家也表示,不管出于什么樣的目的,家長都不該偷窺孩子的隱私。目前,一些相關法律法規已經明確向父母的偷窺行為說“不”了。比如,從9月1日起開始實施的《重慶市未成年人保護條例》規定,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私自開拆或查看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記、電子郵件、網上聊天記錄、手機短信等個人信息,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個人隱私。據了解,其他一些地區也開始制定類似條例。 本報記者 樊未晨 實習生 張麗莎
參與互動(0) | 【編輯:吳博】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