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里,我把四年的學費都賺回來了,今后不用你們出錢供我念書了!”金融專業的大三學生胡星放假回家后,一邊得意地向父母夸耀,一邊拿出了三千元錢孝敬父母。
像胡星這樣的炒股票在校生近來呈增多趨勢。最近幾個月股市行情節節攀升,越來越多人投身股市,許多大學生也成了股民,而且投資也不是幾百、幾千,很多都是一擲上萬,更有甚者投資了幾十萬元炒股。而證券投資、理財等課程,也成為熱門選修課。
以前男生炒 現在女生也炒
記者在杭州各高校了解了一下,發現有金融專業的學校,每個班里總有一些學生在炒股票。
“現在炒股的大學生總數在不斷增加,而且不只局限于金融專業,很多工科類甚至是藝術專業的學生也來炒股,以往以男生為主,現在連女生也多了起來。看看選我課的人數增加幅度就知道了。”城市學院商學院的李紀明老師說。據了解,他開的經濟投資學課主要就是講與炒股有關的投資學、企業估價等內容,去年這門課的核定人數是150人,結果報名選課的學生大大超出限定人數。
從大一就開始炒股的胡星對此也很有感觸:“現在身邊炒股的同學的確多了很多,去年一年增加得特別多,以前不炒的同學也開始炒了,以前就炒的同學投資額增大了。一般一點的同學投資三四萬,還有個同學投資了幾十萬呢。很多有本金的人,本來想創業賺錢的,結果都投資股票了,說是股票比較賺錢。現在在寢室里,大家開口閉口就是談股票。”
專業知識用于實踐
是什么掀起了大學生們的炒股熱?能賺錢還是關鍵因素。
李紀明老師告訴記者,“上學期,有同學問老師從股市賺了多少,我們說翻了一倍,沒想到他們對這個業績不以為然。后來我們做了個初步調查,發現9成以上的學生能盈利,而且一個月的平均盈利率在20%左右,讓我們老師也很驚訝。”
就在李老師的班里,一個學生在去年5月份以20多元的單價買進一只股票,沒幾個月就漲到了100多元。“光這一筆他就賺了好幾倍啊,這可不是光靠運氣,還得有一定的知識和能力的積累。”對于炒股學生普遍能賺錢,李老師有自己的看法,“相對社會上的普通股民來說,大學生的頭腦更加靈活,對于信息的接受能力、分析能力更強,加上他們在校園里學習了一定的專業知識,有利于他們在實際操作中獲得盈利。”
學校把炒股納入教學課程
投資都有風險,就算是金融投資專業的學生去炒股,也難以保證只賺不賠。“校園炒股熱”既讓人們為現在的學生實踐能力增強而高興,也讓一些人擔心學生炒股帶來的各種風險。
很多高校已經增加引導,幫助學生控制風險,把金融理財的內容納入到日常教學課程中去。據了解,去年浙江財經學院、城市學院等舉辦過模擬炒股活動。“與其放任學生自己私下炒股,還不如正面引導學生確立正確的理財觀念。”城市學院商學院常務副院長王陸莊說。
“雖然念的是金融專業,但不是個個學生都會炒股的,我一開始進股市也和普通股民沒什么兩樣。”胡星說的其實是個普遍現象,“其實我們這個專業平時上的課很多都停留在宏觀的知識層面,根本沒涉及具體的企業微觀分析,也不會教具體怎么炒股,所以和實際操作是脫節的。”
很多學校看到了這點,所以開始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了創新。“去年我們在經濟投機學課上開設了實驗課,抽出一定的課時讓學生在虛擬股市中實際操作。所有股市數據是來自真實的市場,不過賬戶里的資金是虛擬的,學生可以進行實踐能力的培養,最后是賺還是賠就作為這門課的平時成績。”李紀明老師對自己負責的教學創新還挺滿意。
據了解,這類的實踐課程在各個高校還要大面積推開,2007年還有一場面向所有在杭高校的模擬炒股大賽在醞釀中。不過,大學老師們還是要提醒同學們:學校推行這類活動的目的還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理財觀,至于現實中真正去炒股,還是要謹慎。
(來源:每日商報;作者: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