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集體舞在我市推廣已經有段時間了。近日記者走訪小學校園時發現了一個令人驚訝的現象:當跳到需要手拉手的部分時,有些小學生竟用尺子或書本當連接道具。專家認為,由于社會環境的影響,小學生的性別意識萌醒較早,在小學開設適當的兩性交往心理課成了當務之急。
一支鉛筆一人握一頭
小學生用道具代替拉手
這事還是一位家長先注意到的。前幾天,家住文化路的王女士像往常一樣,晚飯后跟女兒聊起學校里的事。女兒連說帶比劃,向媽媽演示了學跳校園舞的事。“媽媽,跳舞的時候經常得手拉手,我可不跟那些臟兮兮的男孩拉手。你知道我怎么做的嗎?學跳舞之前,我偷偷帶一支鉛筆,遇到手拉手的部分,就拿出來鉛筆,兩個人一人握住一邊,這樣就不用拉手了。”女兒邊說邊拿起一支筆給王女士演示著,“要是忘了帶鉛筆,就用小手指勾一下。”
一聽這話,王女士有些哭笑不得,她對女兒說:“你還是小孩子,怎么這么封建?拉拉手怕什么?”沒想到女兒一臉認真地回答說:“那可不行,跟男同學拉手,同學們會笑話我的,他們會說我跟男孩關系不正常。”王女士又問女兒:“你的同學也這樣嗎?”女兒回答:“都這樣,大家有的拿書,有的拿筆,還有的拿尺子,反正不能隨便拉手。”
孩子這么小,卻有這么強烈的性別觀念,這讓王女士始料不及。她從來沒有跟女兒講過要跟男孩子劃清界限之類的話;而且,從女兒的描述中,學校很多學生都這樣。
聽了王女士的講述后,記者也感到驚訝,原以為現在的學生都比較開放,沒想到竟然有這樣的現象。這會不會是個別現象?帶著這個疑問,記者又走訪了芝罘區數所小學,結果發現了不少類似的情況。
跳完集體舞洗手表“清白”
小學生們坦言因為“害羞”
昨天,記者來到北馬路小學,呂艷萍老師正在教四年級二班的學生跳校園集體舞。記者觀察了一下隊形,基本是男孩與女孩結成舞伴。
“來,舞伴拉起對方的手,分別向兩邊邁一步,舉起另一只手。”呂老師的話音剛落,孩子們開始嘟囔起來,尤其是女孩子。“要拉手啊,多不好意思呀。”一個女孩小聲說。“同學們,跳舞是有益身心健康的集體活動,沒什么好害羞的,快拉起手來。”呂老師見此情景,忙做工作。磨蹭了一會兒,這個小女孩看別的同學都拉起了手,才把手伸給對方。
“我們課堂上從來不對學生講‘異性要保持距離’之類的話,好像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自然而然就有性別意識了。”說起原因,四年級二班的班主任老師王曉君也很納悶。
聽聽當事人的想法也許能找到原因。記者找來10個小學生開了個“座談會”。“跳校園集體舞好不好?”記者問,同學們異口同聲回答“好”,隨后幾個女同學接了一句:“就是舞伴是男的不太好,跟女的跳就更好了。”“為什么?”“害羞唄。”在場的男女同學又同時說出這句話,再次默契了一把。一個叫高麓翔的男孩說,學跳集體舞后,他一直跟一個女同學是舞伴,結果同學們調侃說他們很般配,氣得他直“吐口水”。“跳完舞后,我們都去洗手。”金可言同學說,這樣做不是因為手臟了,而是因為接觸到了異性的手。孩子們的話引起王曉君老師的重視,她趁機給同學們上起心理課,引導他們正確對待這種異性接觸。
在新海陽小學,這種情況同樣存在,尤其是高年級同學。勾手指、拉衣袖、洗手則是這些小學生們應對拉手等異性接觸的共同方法。
三年級是性別分水嶺
據分析是怕惹“緋聞”
“這樣的情況不是現在才有的,只是以前很少,校園舞的推廣讓這個問題明顯暴露出來。”王曉君老師說。她告訴記者,以前組織學生去看電影,為了保證安全,老師通常讓學生們手牽手過馬路,一些同學對老師的這一要求很抗拒,磨蹭半天,最后只伸出一個小指頭給異性同學,還有的干脆讓別人拽著衣袖。針對這種情況,班主任也特意開導過學生。現在看來,這個問題具有普遍性。
王老師觀察發現,三年級是這種情況的分水嶺。一二年級的學生很痛快就拉起了手,而且握得緊緊的,3年級以上的同學則開始害羞,并刻意與異性保持距離。“這也是孩子們成長的表現。”王老師分析說。
新海陽小學的黃月霞老師同樣發現了這個問題,尤其是最初學集體舞時,有的學生、尤其是高年級的學生,確實表現出羞澀、排斥的現象。后來經過仔細觀察與溝通,黃老師發現他們并不是真的羞澀,而是“做給別人看的一種表現”。她說,10歲左右的孩子已經開始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如果跳集體舞時,某位同學表現出一副‘親熱’的樣子,就可能被大家笑話。為了避免成為別人口中的“緋聞對象”,他們便“裝”出一種很在乎的樣子,其實他們內心并沒有真正去在意的。
黃老師說,要解決這個問題也不難。他們學校的音樂老師一般都很年輕,老師們的說服馬上就讓孩子們抹掉了“偽裝”。有的小家伙拉手跳舞后,故意跑去洗手,以示自己的“清白”,老師便會故意調侃說:明天大家都把手洗干凈點啊,否則人家不選你做舞伴了呀。瞧,老師巧妙地把話題進行了轉移,還表示,大人根本就沒往“那方面”想,小孩子就更用不著故弄玄虛啦。
小學生性意識已經覺醒
異性交往教育迫在眉睫
采訪中記者發現,由于小學生年級較小,學校和家長都沒有刻意對他們進行兩性相處的相關教育。專家認為,10歲左右的孩子已經進入性心理發展的異性疏遠期,性別意識已經覺醒,因此引導他們正確對待異性交往應當被重視起來。
現在,不少小學都設有心理咨詢室,還有專門為學生設置的小信箱,學生的困擾通過信件解決,但主要是針對個別學生的個別輔導,小學生如何與異性相處的教育還未普及。
家住三站附近的劉女士的女兒今年讀二年級,也曾經因為與男同學走得較近惹過“緋聞”,為此女兒還大哭一場。當時她只是開導孩子不要在意別人的不實看法,并沒有想過要教育孩子如何跟異性相處。大部分家長都認為,孩子上了初中以后才有必要進行兩性教育,主要是防止出現早戀的情況。“小學生還小,說了他們也不會明白。”一位家長這樣說。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徐軼敏否定了這一說法。他告訴記者,每個人從童年開始就有和異性交往的欲望,人類快樂的、親密的的情感是靠和異性的交往來完成的,交往的過程就是性心理的自我構建的過程。10-15歲的孩子一般正處在小學高年級和初中階段,他們剛剛告別兩小無猜的異性交往期,進入性心理發展的異性疏遠期,這個時期伴隨著身體的發育,心理上對“性”產生了極大興趣,內心深處產生近距離接近異性愿望的萌芽。但由于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他們間的交往一般是“里熱外冷”和“欲擒故縱”的方式。學生跳校園集體舞中出現的種種問題,正體現著他們的性意識已覺醒,對性有了關注和困惑。
徐軼敏認為,小學也不能忽視兩性教育,這并不是說要給學生們上復雜的生理課,而應該著重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兩性交往心態。哪些接觸是正常的交往,哪些行為應該適當注意,讓孩子們從小正確看待男女關系。校園集體舞對促進學生正常性心理的發展有積極促進作用,他建議學校向敏感學生宣傳一些性生理和性心理方面的知識,幫助他們解開藏在心底的困惑,同時肯定跳集體舞是同學間的正常活動;作為學生的家長,特別是女孩子的家長,不要時不時向孩子灌輸“男女授受不親”的觀念,大家所擔心的“早戀”問題往往是家長將孩子的情感發展和孩子的學習活動對立起來,或沒有給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情感環境,導致孩子逆反或過度補償而引起的。作為家長如果老是對孩子說“不要和男孩或女孩玩”之類的話,那么在孩子跳集體舞時和異性有身體接觸之后,心中就會產生不潔感和罪惡感,導致孩子的煩惱和困惑,產生諸如反復洗手之類的行為,不利于正常性心理的發展,嚴重時會出現性心理的異常。(記者 李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