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日開始禁止超市、商場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成了近期媒體關注的話題,而一個多月前,中國人民大學就有過同樣的爭論,緣起是學校的環保社團組織了一場聽證會,希望學校里的商鋪都不要再提供免費塑料袋。
環保社團負責人、人大環境學院的大三學生李愷說,沒有想到去年他們策劃的活動產生的爭議現在成了全國性的話題。
李愷所在的環境學院青年志愿者協會,2007年申請了中華環保基金會設立的“大學生環保公益活動小額資助”,他們的聽證會就得到了這個項目的全程支持。中華環保基金會的項目官員鄭建說,近年來大學生環保社團的活動逐漸脫離了以撿垃圾、種樹、收集廢舊電池為主的“老三樣”,但活動經費缺乏、內容單一仍然是學校環保活動的短腿。
環保活動也能“出風頭”
比起校園里那些老牌社團,環保類社團大概從來沒有這樣“出過風頭”。聽證會后,發在學校BBS上的在校園內取消塑料袋的征求意見的帖子引來一片反對聲。
“我知道我們的行動會受到質疑,但沒想到反對的聲音這么強烈。”李愷說,他們在超市發了1000份問卷,近六成的同學表示反對收費。BBS上的反對率更高,達90%以上。
舉行聽證會那天,來了100多名同學,差不多眾口一詞地反對收費,意見包括“塑料袋成本不應當由消費者承擔”、“環境責任應該由企業和消費者共同承擔”、“帶來太多不便”等等。
同學們反對,李愷表示很能理解。可是如果不收費,怎么能推動大家自覺抵制白色污染呢?他說,自己也很難做到帶著塑料袋去超市。
李愷發現,爭論過后同學們開始理性地思考這一問題。一名研究生說:“現在去超市,塑料袋能不用就不用。”有一次這個研究生拒絕了收銀員遞過來的塑料袋,收銀員說,這兩天不要塑料袋的人還挺多的。
學校里越來越多的超市在收銀臺上貼了一幅海報,畫著哭泣的地球,套著一個大大的塑料袋。海報的制作者是一個學生社團。
反對的聲音很大,但聽證會還是達成了一個共識,在2008年將開展“無塑日”活動,試行一天或一周塑料袋收費,作為推廣前的試驗。
經費拖了環保活動的后腿
李愷他們的社團遇到的是一片反對聲,四川大學吳靜和她的社團遇到的難題則是活動關鍵時刻產品贊助方突然蒸發。一些環保社團的成員感慨:做環保很時尚,但也很困惑。
吳靜和環保志愿者協會的同學希望做出一個節能示范教室,里面用的都是節能產品,然后再和其他教室對比,看看兩類教室在節能方面究竟有多大差異。
剛開始,一家知名燈具企業很感興趣,表示愿意贊助,提供節能產品,但之后這家企業卻變得拖拖拉拉,一個月后,這家企業要求協會給出學校可以全部更換燈具的教室信息和學校近期是否有更換節能燈具的計劃。此刻吳靜恍然大悟,這家企業關心的不是節能,而是校內有多少商機。后來,這家企業就聯系不上了。
好在手頭有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給的小額資助項目經費,用這筆錢購買了數千元的燈管。
“目前項目進展很順利,實際節電效能達到60%左右,比我們預期的要好得多。”吳靜說。事實最具說服力,環保志愿者協會現在的想法是在最終節能報告出來之后,拿著報告去宣傳節能理念。
鄭建介紹說,他們曾對幾十所高校的環保社團進行過調查,一些社團確實有不錯的點子,但往往苦于沒有啟動資金而無法實施,于是他們從2006年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征集大學生的環保活動方案,對于好的項目給予資金支持,錢雖然不多,但能支撐這些活動進行下去。
環保社團能力沒隨環保熱潮提升
有人對學生環保社團有不同看法,包括活動脫離學生的實際能力,沒有創新性,多是撿電池和拾塑料袋之類。大學生自己又是如何看待環保社團的呢?
“我們沒有經費,沒有太多的精力,所以有時候活動缺乏創新意識。撿電池拾塑料袋這些基礎的環境教育活動國外在小學甚至是學前就開始了,而國內這方面做得確實不夠,很多學生是在高中或是大學階段才開始關注環境問題。”吳靜說。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義務環保協會會長劉博野認為,目前,環保已經是人人關注的問題,社會需要更實在、更專業的環保行動,而學生環保社團的工作能力卻沒有相應提升。他在實踐中感受到,目前學生環保社團存在著三大問題:一是大學生社交能力、管理能力、環保素養不足。經過長期的應試教育,大多數新生除學習之外,個人能力都十分欠缺。加入社團后,有太多的東西需要從零開始學習;二是成員流動性太大,因此傳承問題成為每一個社團永遠的核心問題。一個優秀的社團只要一次傳承沒有做好,就可能從此垮掉;三是社會和學校的支持不夠。機會和環境對于環保社團來說尤為重要,如果社會和學校能為環保社團創造更多的條件,社團發展就會少走很多彎路。劉博野說,義務環保協會在2003、2004和2007年三次組織渭河考察,由于獲得陜西省相關部門和媒體的支持,取得了不小的社會反響,社團的工作從此打開了局面。
很多學生認為,學生環保社團的積極意義不容小視。參與環保社團最主要的目的是讓學生們明確在校園內應該做什么事情,能讓更多的人關注環境問題。(劉世昕 陳振云 黃沖)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