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膀說成“雞膀”、人行“橫(wang)道線”念成“橫(heng)道線”、“花”和“蝦”永遠分不清……現如今,不少家長發現,阿拉小囡勿會講“上海閑話”了,學生口中蹦出的都是“洋涇浜”上海話。
記者昨天從上海科學會堂青少年英才俱樂部專家咨詢會上了解到,華師大二附中三位高中生調查本市千余青少年對上海話的認同程度,發現青少年方言能力有所下降,且學校層次越高下降越嚴重,學歷越高的父母對上海話的教育越薄弱。對此,高中生呼吁設立“方言日”,以拯救上海話。據悉,該課題正準備參與第23屆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角逐。
學生把“肩膀”說“雞膀”
“肩膀”用上海話怎么說?昨天,記者在部分中學生中做了個小調查,發現80%以上的學生第一反應就是“雞膀”,只有極少數學生模棱兩可地回答“肩胛”。“我一
說上海話,我媽就要嘲笑我,說我講上海話成了‘半吊子’,一口標準的洋涇浜!”田林三中初一學生小吳笑著說。
在小調查中,記者還發現,98%的上海學生均表示,現在同學之間交流,無論是“官方語言”還是“民間語言”,都以普通話為主,很少用上海話交流。
“覺得說上海話很別扭的,我們班42名同學,只有一人說得很順口。”格致中學學生李辰意說,他小時候經常聽到一些老上海話,如“邪氣”、“阿詐里”、“老茄”等,現在基本沒有同學會用了,偶爾有人不經意冒出幾句,大家都覺得非常稀奇。
調查小組成員王睿告訴記者,調查數據反映出一個有趣的現象,學生所處學校的層次越高,學生的上海話能力越低。其中,市重點中學學生在學校說上海話的比例僅為3.1%,“區重點”和“普高及三校”則為16.4%和33.9%。
中學生說上海話比例低
據這份調查顯示,市示范性高中學生在家中說上海話的僅占45.5%,相對而言,“區重點”和“普高及三校”的這一比例分別達到70.3%和71.8%。另外,市重點中學學生在社會上說上海話的比例則更低,只有18.6%。
“學生的上海話能力與學生所處學校層次高低成反比,這與學生平時的語言環境,在家庭中的語言環境以及父母的學歷這三個因素有一定關系。”王睿分析說,其中以父母學歷因素影響較為廣泛。在層次高的大多數學校中,學生父母的學歷也比較高,相對使用普通話的頻率較高,可能在學生小時候就對其進行普通話的教育,而比較忽略對其上海話的教育。
王睿還解釋說,調查數據反映出了社會對上海話的包容性并不強,學生在社會中少有說上海話的環境,這也是影響上海話傳承的因素之一。
設方言日提供使用環境
對于學生使用上海話的現狀,三位高中生建議,學校可以結合鄉土文化教育,在中小學拓展課或社團中,傳授一定的上海方言知識,提供互相交流使用上海話的環境。
“結合調查數據來看,在11歲之前,也就是在小學畢業之前,大多數學生已經能夠掌握上海話,而11歲以后,學生學習上海話的成功率以及流利程度都有大幅下降。”他們還提議,在有新上海人的小學中,在其愿意學習上海話的前提下,對其進行個別的輔導。
“我們還希望能夠設立一個‘方言日’,對方言的現狀進行宣傳,也可在部分場所提倡使用方言。”王睿說,這不僅僅上海需要,每一個方言地區都需要。保護上海話的最好、最科學的方法應該是提供一個生長環境,使其按自己的規律生長。
【專家說法】學生的調查很有意義
“這些高中生的調查特別有意義!”對此,上海大學語言研究中心主任錢乃榮給予了高度評價。長期從事上海方言教學工作的錢教授,有一次詢問學生“老虎天窗”的出典,120名學生居然只有1個人知道來自英語“roof”。“我希望通過這個調查,讓孩子們從小學會珍愛方言,讓原汁原味的上海話得以傳承!”錢教授說。 (作者:錢鈺)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