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迅速擴大,貧困大學生這個群體在高校中越來越突出。
和其他的大學生相比,貧困大學生有許多優秀的品質,但同時,家庭貧困也造成了部分貧困大學生心理失衡,使他們在心理上成了一個不容忽視的弱勢群體。
清華大學精密儀器與機械學系的輔導員夏帕克提江·吾守爾和曹良才以及清華大學黨委學生部的譚鵬曾專門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了研究。他們的研究發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強烈的自卑意識和失落感。經濟上的困難使貧困學生容易在學習上、生活上自我否定,認為自己是弱勢群體而感到自卑。在校期間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與其他同學有著明顯的區別,他們生活節儉、學習認真;但是由于成長環境、教育環境的不同,他們往往知識面較窄,學習上有困難,而且大多性格內向,這讓他們產生了強烈的失落感,遇到打擊容易產生自卑意識。
二是敏感的人際關系和孤獨感。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心理健康狀況上表現對人際關系很敏感,家庭經濟困難使他們不愿意參加集體活動和加入學生組織,他們往往自我封閉、交往面狹窄。
三是迷茫的擇業心態和恐懼感。隨著社會競爭日趨激烈,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需要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便是就業,在職業選擇和人生規劃時他們不但要考慮自己的發展,而且還要想到家庭的經濟問題,這給他們帶來了現實的壓力。加之有些學生對社會的認識片面,對社會感到不滿、失望,這進一步加劇了他們的心理負擔。
海南醫學院臨床學院學生黨總支書記韓祥疇同樣對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心理問題非常關注,他發現,長期的自卑、壓抑會使貧困大學生的內心非常脆弱、敏感。經濟上的窘迫是他們不愿提及的,害怕同學的憐憫。出于自我保護的需要,對任何事情都多疑,其他同學無心的說笑,在他們聽來可能是嘲笑,與自己本來無關的事情,他們也會認為同學是在背后議論自己。這樣既為他們自己增添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又使他們容易受到更多挫折,從而對他人產生對抗情緒甚至敵意,致使人際關系緊張。同時,他們通常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困難情況,寧可自己艱苦一些,也不愿輕易求助。在有關調查中發現,56%的貧困生對“其他同學主動幫助你”的態度是“雖心懷感激但不愿接受”,31%的貧困生對“無償資助”表示“不愿接受”,其原因是“認為會被別人瞧不起,會對自己產生不良影響”。(記者 周凱 實習生 張琦)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