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朗上口的北京童謠如今已不必僅靠口耳相傳來繼承,小學生們已從曾經的單純誦讀者變成創編的“主力軍”。在宣武區,有18000余名小學生不僅在課上學習傳統童謠,還創編新童謠,其中已有184首入選了校本課程。創作者的低齡化、普遍化也成為了北京童謠區別于其他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大特點。
在宣武師范學校附屬第一小學,學生們都盼著上每周一節的“童謠課”。因為“童謠課”的內容靈活多變與各科教學有機結合:語文教師指導學生觀察生活編寫童謠;書法教師指導學生用軟、硬筆書寫自己搜集和創編的童謠;美術教師指導學生為自己的童謠作品配上圖畫;體育教師和學生們一起創編童謠游戲;社會教師為學生們解讀北京童謠的歷史……至今,全校學生一共創編了一萬三千余首童謠,其中一百八十四首入選了校本課程,已編輯成校本教材《童謠伴童年》,其他的還編成了三本游戲小冊子及奧運禮儀童謠讀本。
“正月正掛紅燈”、“小小子坐門墩兒”、“小耗子上燈臺”……背誦起這些傳統詩歌,六年級(4)班的史文豪如數家珍。“北京童謠有十種格式,頂針格、串話、繞口令、謠諺格、搖籃曲、謎語格、連鎖調、數數歌、問答歌、排比格……”小文豪掰著手指頭給記者上起了童謠課。他自豪地說,自己寫童謠已有6年了,這十種格式的童謠都會寫,作品還曾得到過著名兒童作家金波的表揚。
“北京童謠作為北京本土的、民俗的文化,文字淺顯、哲理性強、信息量大,蘊藏著豐富的教育內涵。把北京童謠引進校園,挖掘、收集并傳唱,看似簡單,其實傳承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帶有濃厚民族色彩的文化。”北京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趙書這樣評價把童謠引入校園的做法。今后,包括他在內的一批民俗專家也將深入校園,為孩子們講解傳統童謠,輔導他們創編新童謠。(記者鞏崢)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