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個一方、走頭無路、懸梁刺骨”……您見過這些成語嗎?昨天(29日),在鄭州市某職業學校文科類專業的文字功底摸底考試中,還真有學生寫出這樣的成語,而且全班近50名學生僅有3名勉強及格。
現象
錯字連篇 一個班仨人及格
“你看看學生答的題,我真想把考試卷給撕了。”昨天,鄭州市某職業學校李老師改著前兩天的考試題,眉頭卻越皺越緊。
前幾天,李老師專門對該校三年級學生做了一次文字功底測試,結果出乎意料。“本是初中生就該掌握的成語,現在卻成了職業學生的大難題。”李老師說,全班近50個學生中,及格的就仨人。
“以前我們上學時,100個字最多錯五六個,可現在呢,這些學生100個字只能寫對五六個。”他說,平時學生的字都錯得離譜。“曹雪芹”寫成“曹雪菲”,“神經病”能寫成“神精病”。
學生寫錯字,老師可以給糾正,可有些學生居然還會造字。“大拇指”變成了“大扌每指”、“主旋律”變成了“主氵玄律”。
原因
電腦普及加錯字流行
“學生之所以會出現這么多錯字,罪魁禍首就是網絡。”李老師說,現在的學生,有一半都有電腦,業余時間,不管是聊天還是寫什么,都是用鍵盤敲。
目前,大部分學生用的都是拼音輸入法,一提起某個漢字,第一反應就是拼音字母,長久下去,學生慢慢地對漢字的印象越來越模糊。
他還認為,目前,社會上流行一些錯字,使得大家對這些錯字習以為常。他舉例說,現在許多飯店的菜譜上都寫著“宮爆雞丁”、“基尾蝦”。“其實這倆詞里都有錯字,應該是宮保雞丁、基圍蝦”。
專家
多培養手寫習慣才能“救”漢字
河南大學博士生導師張生漢教授認為,電腦的普及在給工作和學習帶來方便的同時,確實也讓提筆忘字變得普遍,這實際上是一種文化流失。“漢字是漢語言文化的主要載體。”他說,會不會寫,寫得怎么樣是檢驗語文學習程度的重要尺度之一。
據了解,我國已出臺漢字應用水平等級測試,考查人們掌握漢字的規范字形、正確讀音及現代漢語義項和用法,并能在實踐中正確運用的水平和能力,我省是11個試點之一。“去年,有規定高考作文‘錯一字扣一分’就挺好的。”他建議,單純從測試上臨時抱佛腳寫漢字不行,年輕人應在熟練掌握多媒體技術的同時,培養閱讀圖書、手寫漢字的習慣。
相關評論
我們的漢語水平是否已令人“害怕”
“天個一方、走頭無路、懸梁刺骨”……您見過這些成語嗎?昨天,在鄭州市某職業學校文科類專業的文字功底摸底考試中,還真有學生寫出這樣的成語,而且全班近50名學生僅有3名勉強及格。
文科專業的學生、啼笑皆非的錯字,很難想象,如此反差強烈的兩者是如何聯系在了一起?然而,這樣的尷尬卻不時在我們的身邊發生。油畫大師陳丹青曾經感慨:“大學生的中文水平已經相當可怕。”原因是,“就連遞上來的字條都錯別字連篇”。
迄今為止,全球已有近百個國家兩千多所大學開設了漢語課程,“漢語熱”已經超越了語言版圖,成為一種融合經濟與文化的全球現象。然而,就在我們的母語繁榮于異鄉之時,卻在故土日漸面臨著“淪喪”,這是一種令人無言的難堪。
對于學生來說,學習外語的目的無外乎多掌握一種語言工具,而學習漢語的意義則要重要得多——母語不僅是每一個人必須掌握的語言工具,更是一種對傳統民族文化的繼承和發揚。談起提筆忘字,很多人都以為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有人更是將其視為電腦時代的“代價”。事實果真如此嗎?互聯網上之所以充斥著錯別字,是因為很多人對此沒有基本的判斷,眾人之所以張冠李戴,根本原因在于學校教育對漢語教學的長期忽視。
實際上,早在去年5月,教育部就曾提出過“漢語不及格不能畢業”的號召,要求高校面向全體大學生開設中國語文課。此后,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開大學等多家學校相繼把語文課列為必修必選課。面對今天發生的這尷尬一幕,令人禁不住想問的是——我們身邊的大學到底有沒有開設漢語課,有沒有對此予以足夠的重視?至于那些高等教育之外的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本就是不可或缺的課程,學校教育是否為此投入了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是否將此作為檢驗人才的重要標準?當我們身邊的學生紛紛對漢字感到陌生的時候,真正應該有所反省和行動的應該是教育者,虛擬的網絡不足以也不應該承擔起“拯救漢語”這樣宏大的命題。
都德在其名篇《最后一課》中寫道:“法語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其實,任何一種母語都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只是希望這種美麗不要在危及存亡的時候才體味得出。以學生提筆忘字為切入點,希望漢語教學能夠引起教育機構足夠的重視,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漢語的發展和對傳統文化的繼承,不要使人跨越時空徒然發出都德那樣凄涼的感嘆。(今報評論員 趙志疆)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