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項調查揭示: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人崇拜毛主席、雷鋒,80年代的人們開始崇拜三毛、鄧麗君,90年代人們又崇拜鄧小平、“四大天王”、比爾·蓋茨,現在的年輕人崇拜的對象更是五花八門,從姚明、易中天到周杰倫、芙蓉姐姐應有盡有。
盡管有這么多的偶像可供選擇,然而最近華東師范大學《研究生界》聯合復旦大學、上海交大、上海師大、上海大學等高校學生媒體做的一項調查顯示:半數研究生沒有崇拜的偶像者,而在有偶像崇拜的研究生群體中,娛樂明星仍是崇拜“大頭”,其他崇拜對象排名順序依次是:父母、政治領袖、企業家、文化名人、專業導師、自己。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405份,回收398份,問卷有效率達95%。
研究生經歷偶像黃昏
“可能是因為自己年齡大了,考慮現實的東西太多,所以感覺心中沒有偶像了。”華東師范大學法律系2007級研究生李應虎告訴記者。
在采訪中,記者發現,持李應虎這樣想法的人在研究生群體中不在少數。上海師范大學哲學系2007級博士研究生金聲玉也坦言,“大概因為自己是學哲學的,看問題比較理性吧,而且自己已經過了那個年齡了,不會再崇拜某一個明星了。但可能會比較喜歡一些歌星,如羅大佑、鄭智化、鄧麗君、黃家駒等等,喜歡他們的歌,能夠打動心靈,但談不上崇拜。”
該項調查顯示,約50%的研究生現在已經沒有偶像崇拜。與以前相比,研究生群體的偶像觀越來越模糊,偶像的缺失讓他們正在經歷“偶像黃昏”。
對此,復旦大學心理咨詢中心葉老師表示,在中學生、本科生都有自己崇拜偶像的情況下,研究生偶像崇拜的現象卻越來越少是很正常的。心理學有研究發現,青少年的偶像崇拜一般始于12歲,在14歲到16歲時,會達到一個高峰,此后隨著年齡的增長,偶像崇拜的欲望會不斷下降。并且,從14 歲到16歲,青少年對偶像的批判性思維逐漸發展,在20歲到22歲達到頂峰。反映到現實中,有的同學在研一階段就沒有了崇拜的偶像,而有的可能還要持續到 25歲甚至是30歲才沒有偶像。“在青春期,我們對自我感到迷茫,對現實和理想的區分不完善,批判式的抽象思維還沒有形成,需要通過對偶像人物的認同來確立自我價值,從這個意義上講,偶像崇拜是特定年齡心理發展的‘附屬品’”。
調查發現,現在的研究生群體在偶像崇拜方面更趨理性。有10%的學生表示,“不可能因為某一方面,我就會非常崇拜他,把他定為我的偶像”。而人無完人,偶像也有缺點。這造成了許多學生對很多杰出人物僅僅是佩服,而不能上升到崇拜,把他們定為偶像的地步。
華東師大歷史系研究生陸瑤(化名)的觀點頗有代表性,“我覺得那些偶像式的人物很難讓我去崇拜。崇拜明星吧,不斷出現的丑聞和炒作讓我失望;崇拜學者吧,一連串的造假讓我心寒;崇拜企業家,突然又發現他們很多是為富不仁的”。
華東師大企業管理研一的一位女生在問卷中寫道:“我們看到的明星都是表面化的,并不了解他們的內在品質,因此,我沒有把他們當作偶像的感情基礎。我認為,偶像應該是具有人格魅力且博學的人。”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批判思維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逐漸發展起來,我們對偶像的認識和我們的偶像觀也會隨之發生變化,可以從更加理智和成熟的角度來看待偶像的成就和個性特征,欣賞其優秀方面,接受其不足之處。”復旦大學心理咨詢中心葉老師說,“偶像的缺失,其實也代表著‘自我’的發展越來越成熟。我們能夠區分現實和理想,恰當地認識自己,同時也能夠更客觀地看待偶像。”
研究生偶像崇拜的五大關鍵詞
在調查中,仍有50%的研究生還有偶像崇拜,其中約60%的崇拜對象是劉德華、劉若英、周杰倫等娛樂明星,其他崇拜對象按比例順序為父母、政治領袖、企業家、文化名人、專業導師、自己。
在分析研究生的偶像崇拜時,研究者發現了幾個有趣的關鍵詞。
關鍵詞一:明星。明星是商品時代的大眾神話,有他們的地方,就有尖叫的人群和堵塞的交通。在大多數身處傳媒時代的人們觀念中,偶像與明星幾乎是一個同義詞。調查顯示,在有偶像的受訪者中,60%崇拜娛樂明星。
華東師大心理咨詢師何良表示,人們癡迷的偶像是具備完美特征的偶像。就人性的弱點來說,通常會把自己沒有的特征投射到偶像的身上,希望在偶像的身上有所體現。“隨著市場競爭的激烈和研究生的擴招,研究生天之驕子的光環正一點一點消失,專心走學術道路,以學術建構自己的生活不再是主流的選擇”。在此情況下,喜歡明星在某種程度上成了他們對自己無法實現的夢想的虛幻沉湎。
關鍵詞二:偶像消費。在有偶像崇拜的研究生中,70%的同學在偶像消費方面“很舍得”。上海交大女研究生小李向記者透露,前一段時間崇拜劉德華,為了看他的電影,買他的唱片,聽他的演唱會,她幾乎花光了每月的生活費;現在周杰倫又成了她的偶像,她喜歡他所有的歌、每一個表情甚至身上的服飾,花費自然也不少。
關鍵詞三:年齡與專業。“以前追娛樂明星,現在追學術明星”,這是調查中顯示的又一重要特征。研究生偶像崇拜越來越講求實用性與自身的相關性,偶像崇拜學術性、專業性顯著增強,導師、自己所學專業的著名學者正在成為研究生的新偶像。
華東師大心理系王鋒老師表示,人傾向于認同與自己相似的人,看到專業類似的人得到了成功,會更加激發自己的信心,這樣的偶像引導力更強。
關鍵詞四:崇拜方式。在有偶像崇拜的研究生群體中,69%選擇了在心里默默崇拜。沒有在演唱會現場瘋狂地喊出:“我愛你!”沒有像貼身保鏢一樣追隨明星,“孤寂的時候聽聽你那張我百聽不厭的專輯,無聊的時候看看你演的那部帶給我歡笑的電影”,這就是他們崇拜偶像的方式。
對此,華東師大學生事務研究中心副主任張云教授表示,內斂的追星方式在于研究生意識到偶像和自己是生活在不同的現實空間中的,也就不試圖發生直接的關系。
而王鋒老師的解釋則是:“處于研究生年齡階段的個人,在價值取向上已趨于比較穩定的狀態,看待事物和人會從淺表化走向精神化,即更看重利他性。而隨著個人角色感的增強,會對自己的行動有所約束。”
關鍵詞五:偶像影響。在有偶像的研究生中,63%以上的同學承認偶像對自己有積極影響,可以在某一方面給自己提供生活和學習的動力、精神需求。上海師范大學中文系2008級碩士研究生聞遠說,“我的偶像使我更加熱愛人類,熱愛自然,熱愛生活。”
在持相反觀點的同學中,華東師大體育與健康學院研究生劉海軍的說法很有代表性,他認為,“偶像就像鈔票一樣,似乎都代表著金子,但是不幸的是,他們之間總有幾個是‘假鈔’。”
現實讓研究生失去偶像敏感性
一邊是研究生群體的偶像缺失,一邊是仍有大量的追星族群。記者就此采訪了一些社會學、心理學專家。
復旦大學心理咨詢中心專家表示,一部分研究生沒有偶像或者失去偶像敏感性是一種正常現象。因為現在的社會本身就進入了一個價值觀多元并存的時代。而且,很多現實因素也使得研究生群體無暇思考這個話題,甚至很多學生會說,“偶像?沒有好多年了!”研究生作為一個高知群體,也正在承受壓力。就業、結婚、生子、社會關系處理等使得大多數學生一直在學生與社會人之間搖擺轉變,奔波勞碌。相對于偶像來說,現實生活的元素仿佛來得更實在,更生活化。對于偶像這種虛幻的東西就會逐漸棄之一旁,很少有時間去考慮這樣的問題了。
華東師大心理系王鋒老師認為,應該加強偶像觀的社會引導。現在的學生與父兄輩不同,他們對偶像各方面的素養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往往希望偶像不只在某一方面有杰出的貢獻,在其他方面,也希望偶像身上能閃現光輝。但現實中,社會對偶像的引導主要還是較低層次的引導,加上全社會對經濟的追求導致其他方面受到忽視,所以現在涌現的很多公眾人物其實并不具有真正的人格魅力,不能幫助人們的精神獲得升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很多人不選擇崇拜偶像也是自然的。其實值得崇拜的品質,值得敬仰的人還是很多的,但是還沒成為社會引導的主流。“輿論導向變了,人們的價值取向也會變”。 通訊員 曹杰 本報記者 周凱
圖片報道 | 更多>> |
|
[國際瞭望] 外媒:4萬億投資震撼力堪比奧運
[國是議院] "并肩作戰"的朱镕基和溫家寶(圖)
[國是議院] 一起來預測周正龍案二審結果
[情感傾訴] 3次出軌 女友用懷孕逼我原諒
[國際瞭望] 視頻:布什晤奧巴馬握手后涂消毒液
[娛樂旮旯] 宋祖德:謝賢女友懷了謝霆鋒的孩子
[臺海日月] 請預測陳水扁監獄生活如何收場
[體育天空] 英稱后悔申辦奧運 欲轉讓閉幕式
[娛樂旮旯] 李宇春和芙蓉同時掉河里了?(多圖)
[管中窺史] 毛主席一天要花多少錢?
[網上談兵] 他砍過13個日本鬼子!敬個禮再走!
內地一線女星床戲盤點 | 韓國女星上位的潛規則 |
鞏俐"裸替"秀性感身材 | 敢當面罵毛澤東的女人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
少女交友不慎 色誘敲詐10萬元 |
因家人反對男子街頭劫持女友 |
學生軍訓猝死 學校判賠9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