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專家:追求教育“附加值”要兼顧孩子需求
近日春光明媚,不少中小學組織學生春游。不過記者發現,今年有些學校春游變身為“室內游”:參觀科普場館、人文基地等。贊同者認為這有助于增長知識,而更多失去“撒野”機會的學生頗有怨言。
某小學二年級的春游地點是某博物館。有些學生興致勃勃地參觀奶酪的制造過程,了解牛奶的營養價值,感覺“不虛此行”,但多數學生卻意興闌珊。小劉抱怨:“外面天氣那么好,老早就盼望著去公園玩了。一年一次的春游到這種地方參觀學習,沒勁!”
據調查,時下將春游變成“室內游”的學校,不在少數。一些校長說,春游去公園或郊區“白相相”,孩子什么都學不到,有點“浪費”。不如將春游“課程化”,從低到高各年級形成“系列”春游教育,納入拓展型課程或者社會實踐活動。
對春游變身“室內游”,有些家長表示贊同。家長王豐提出,春游“與時俱進”開發多門類的去處,提供豐富多樣的內容,有利于孩子成長。不過,大多數孩子則對春游“室內游”表示不情愿。一位中學生說,自己小學二年級時到奉賢春游,藍天、白云、油菜花,海闊天空、無憂無慮地在田間奔跑,至今印象深刻。“平時埋頭學習,生活單調,一年就這么一次春游,應該讓我們‘撒把野’!”
教育專家指出,春游有其獨特意義。結伴戶外,親近自然,釋放天性,陶冶性情,這是成長中獨一無二的生活體驗。參觀博物館等活動,對孩子成長確有許多益處,但不能替代春游。此外,學校教育活動也不能過于功利化,在追求教育的“附加值”時,不能忘記孩子的需求。戶外春游可能對孩子的學習“無用”,但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卻有益。現在孩子天天局限于斗室,學習負擔和心理壓力都很重,何苦再剝奪他們到戶外“喘口氣”的寶貴機會?
退一步說,想提高春游的教育“附加值”,也不必局限于“室內游”這一種方式。滬上有些學校組織的戶外春游,延伸開掘了多種教育功能,兼顧學生興趣和教育效果。如進才高中,本周組織“挺進大別山”,學生赴安徽省金寨縣天堂寨鎮,3到4人為一組,分散到當地農民家中生活一周。這一周,既是身處農村品味湖光山色的郊游,又是親手體驗稼穡艱辛的學農活動,還能參觀當地的革命歷史博物館。一舉多得,學生負擔不增加,得到學生和家長廣泛贊同。記者 李愛銘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