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70后、80后為人父母時代的到來,一個新群體——城市“寄養兒童”也隨之出現,這些一生下來便交給祖父母或保姆照看的孩子的成長境遇,也凸顯中國兒童教養的新問題。
7歲女孩小宜模樣清秀,卻有著外人無法理解的古怪性情。這個出生在安徽省合肥市一個富足家庭的小女孩在班級中獨來獨往,自閉少語,成績落后。而在家里,她既非常在意父母的態度,又整天和父母吵架,沖突不斷,小小年紀就有多次離家出走的經歷。
上世紀70年代出生的小儀父母很早就因表現出色成為單位骨干。但小儀從出生起,就一直交給保姆帶。由于父母工作太忙,孩子從早到晚都和保姆在一起。
試圖幫助小儀打開心結的班主任老師在深入了解她的成長過程后說,可以想象,孩子長期生活在孤獨的環境中,缺乏親情關愛,生活軌道任由父母改變和設計。這種從小產生的心理陰影短期內很難消除。
但目前,這種城市“寄養兒童”的撫養方式在中國并未引起廣泛質疑。在經濟快速增長、工作壓力日漸加大的時代背景下,把孩子委托給一個可靠的人,自己安心投入工作,這種“生”與“養”的分離在如今的中國城市已日漸變成主流現象,有的甚至成為一些先進工作者的優秀事跡。
與父母家只有十分鐘車程的楊丹,和老公都在合肥一家媒體工作,工作繁忙,就將小孩托付給父母照顧。只有偶爾不用加班的周末,楊丹才把女兒接回家過上兩天。從女兒出生到6歲,母女倆在一起的時間屈指可數。
啟蒙教育不足、性格嬌縱、以自我為中心等,是楊丹對老人撫養孩子的諸多擔憂。
然而,許多同學、同事和她一樣,或因為工作壓力大無暇照顧小孩,或害怕承擔為人父母的責任,或仍然向往自由生活,就把孩子托付給了父母或保姆。正如一句廣為流傳的順口溜所言,寶寶們是“媽媽生,姥姥養,爺爺奶奶來觀賞。”
這種城市“寄養兒童”不一定都送往外地,從空間上看大都和父母在一起,或每周見一次。社會學家王開玉指出,但實質上,由于父母沒有全情投入關愛孩子,他們有著和父母進城打工的農村留守兒童相同的成長境遇,亟待引起關注。
“把養育的責任推出去,這種教養方式可能短期內看不到損害,但任何不良的成長過程都會成為影響孩子今后生命質量的一個病灶,同時給整個家庭帶來數倍于養育的麻煩。”王開玉說。
事實上,城市“寄養兒童”中暴露出的嚴重問題已常常出現在報端。一個曾引發社會關注的例子是,一名從小寄養在姑姑家5年的男孩,在長期忍受與父母的不和諧和內心孤獨后,從大學退學,離家出走,數年杳無音訊。身為高級知識分子的父母遲暮之年仍四處哭訴尋覓愛子。
兒童教育專家尹建莉認為,中國現代城市家庭教育中一個很大的問題是,父母可以為孩子付出生命,卻不肯為孩子付出時間和心思。
“要認真對待和孩子相處這回事,盡量想辦法把孩子留在身邊,最好能天天見面。不要讓你的孩子置身于精致的房間,卻成為精神上的‘留守兒童’。”她說。(記者蔡敏 楊玉華)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