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暑假總是快樂的代名詞。然而,對于不少家有兒女的父母來說,面對假期,難免有些頭疼。“我給孩子報名了英語和小提琴班,還有暑期夏令營……可以了吧?”陳女士對孩子的暑期安排如數家珍,但也不免擔心還有遺漏項目忘記安排。“假期不想讓孩子再參加培訓班了,但是雙職工父母,年假也不夠陪孩子玩兒的,多數時間只能安排老人看管了。”
于是,本是快樂的暑假,就不得不被學習、娛樂與托管需求所充斥。就此,學生心中“上學時候想放假,放假以后想開學”的印象,從80后一直流傳至今。“上學時的暑假活動,你對哪些還留有印象?”記者以這樣的題目詢問了“過來人”的80后人群,能回答上來的人為數不多。白領徐小姐對小學高年級時學校組織的“紅色夏令營”印象頗深,“當時給我的感覺就是去農村玩兒,很新鮮,也很有樂趣。”徐小姐說,那是她第一次去農村,最大的收獲就是學會了做些農活,幫老鄉摘菜。“不過我們都分不清,最后把人家的菜都拔光了,連沒成熟的也拔了。”沒想到,第二天的遠足活動讓徐小姐吃了虧。“老鄉給我們講解的時候我們不聽話,‘任性’拔菜。結果老師安排,遠足活動要帶上自己拔的菜。而且按規定不允許大家互相混著吃。”結果可想而知,“餓了一天”。徐小姐說:“有了這次經歷,我覺得尊重別人勞動是我收獲最多的。”
陶行知先生曾講過“生活即教育”,孩子的暑假安排不妨更是如此。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云曉研究員表示,假期的本質意義是在于讓學生過一種不同于校園的生活。“現在的學校是工業化社會的產物,帶給學生很多學習上的益處,但也有不少傷害。”比如,過多強調學習,學生會認為青少年的生活就是家庭、學校、輔導班的三點一線,學生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知識。實際上這是片面的,生活遠比這個要開闊得多。“假期的本質一定是要讓孩子能夠體驗到更加豐富多彩的生活。”
孩子是在體驗中長大的,假期就需要給他們一種全新的體驗,這對青少年開闊眼界、鍛煉能力、形成健康的人格都會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比如,暑期可以安排外出旅游——這是孩子特別需要的生活。他們可以看到一個全新的世界,另外一種生活,這對孩子一生的意義都是不可估量的。“我女兒上大學之后,回憶曾經的生活,感覺自己最大的收獲就是在18歲之前,共走到了全國的13個省。”孫云曉表示,時間允許的話,家長也可以帶孩子回老家探親,這種尋根經歷,既可以讓他們感受自然,更重要的是去尋找親情。“在國外,會聽到學校教師給學生布置作業,要求寫出父母雙方各五代人的姓名、職業、同自己的關系。這種作業在一些發達國家小學三、四年級就會布置,這其實就是要求孩子去尋找一棵親情樹。”孫云曉提出,五代人是什么概念?就是百年歷史,這對孩子來說是最生動、形象的社會學。“如果一個人從哪里來的都不知道的話,還怎么能認清自己、認清社會呢?” 本報記者 王 怡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