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市副市長許仲梓談《規劃綱要》
2009年,是中國教育的思考年。
2009年年初,《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第一輪公開向全社會征求意見,迅速掀起了一場關于教育改革發展路徑的大討論。9月4日,溫家寶總理在北京35中聽課,明確指出了教育工作的“兩個不適應”: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不適應國家對人才培養的要求。10月31日,隨著一代大師錢學森的離世而去,“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這句著名的“錢學森之問”引發了世人更多的思考。
面對這些質詢,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市副市長許仲梓感到壓力重重:“我所從事的工作,讓我最清楚不過,經濟發展需要什么,老百姓需要什么。國家和人民對教育的需求迫使我們的教育站到了一個改革的轉折點上。”
最近兩年,南京先后被評為“全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和“最具軟實力”城市。“幸福感從哪里來?什么是一個城市的軟實力?首要的是教育。一流的教育,帶給人美好積極的人生;一流的教育,培養出一流的人才,這個城市才有發展的動力。”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工作經驗,許仲梓對教育工作的“兩個不適應”和“錢學森之問”才有著更加深刻的體會。
“這些年來,教育從與經濟社會發展相互隔離,到相互交融,有了很大進步,但還是存在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問題。”許仲梓說,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升級,以及城鎮化建設,都需要教育作出回應。而我們的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卻還沒有做好準備。
許仲梓表示,一直以來,高校把培養人才和科學研究這兩個職能當作工作重點,而忽視了本應該大力提倡的服務社會職能。但讓他頗感欣慰的是,這一現象已引起了國家的關注。剛剛向社會公布的《規劃綱要》文本明確提出,“高校要牢固樹立主動為社會服務的意識,全方位開展服務”,并列出了產學研用結合、科普、文化傳播、智囊團等服務路徑。
對于教育的人才培養功能,許仲梓認為,“錢學森之問”準確地點出了當前我國教育體制的弊端——培養模式的單一阻斷了學生的創新思維,片面追求升學率忽視了對學生素質的培養,行政化的大學管理模式限制了學術的自由。“中國人向來不缺乏聰明和勤奮,但我們卻總是望著諾貝爾獎嘆息,原因正在于此。”許仲梓說。
素質教育提出已經多年,但學生的素質有多大提升呢?“四五年前,是我最抬不起頭的時候,全國媒體熱炒南京的高考,質疑南京的素質教育。但我們還是把素質教育堅持了下來,現在成果斐然。”談到這些,許仲梓如數家珍,“我們的中學生交響樂團經常出國訪問,到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出;我們一年一度的南京中學龍舟賽,也是影響很大。這就是學校的水平,這就是學生的素質。”
看到《規劃綱要》文本,許仲梓感到很欣喜,《規劃綱要》文本中提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拔尖創新人才涌現提供土壤,并逐步形成新的考試招生制度。對于大學,《規劃綱要》文本則提出要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逐步實行教授治學。“從《規劃綱要》文本中我可以感覺到,我國全面、快速、毫不猶豫推行素質教育的機會已經到來了。”許仲梓說。
2010年,是中國教育的改革年。許仲梓相信,隨著《規劃綱要》內容的逐條落實,隨著束縛發展和創新因素的逐步去除,我國教育一定能很快走到世界前列,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更大貢獻,高素質、創新型拔尖人才一定會很快脫穎而出,“錢學森之問”得到滿意回答指日可待。
集思廣益
網友王淑紅:
豐富中小學課程內容
貼合社會發展實際,在中小學的課程里,及時更新、豐富新內容,如交通法規、刑法稅法、社會道德公共安全和健康衛生等內容,讓孩子們的學習能與時代同步,能滿足適應社會的需要。來自郵件fitan@126.com:
完善高校科研機制
進一步改進高校的學習和科研工作機制,嚴格把關導師帶學生的條件,并加強對導師的審查和監督。規范學術行為,制定行之有效的監控體系,共同營造高效、科學、平等的科研氛圍。
網友姜天劍:
關注學科的均衡發展
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應該把學科的均衡發展考慮在內,使音樂、美術等科目同樣受到教育管理者的重視,在師資和教學條件等方面給予關注。 來自郵件qingyun6690137@126.com:
建立現代學校制度
營造民主和諧的氛圍,尊重人。監督校長行使權力,建立對校長的客觀、科學評價體系。促進區域學校間的均衡發展,可以考慮對校長進行定期輪崗換校。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