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偉是云南某中學的一名初三學生,為了備戰中考,從去年底開始,小偉的父母找到了昆明某家教服務機構的和先生,雙方簽下了28萬元的家教合同,和先生必須保證小偉考上某重點高中。合同簽訂之后,小偉的教室就從學校改到了家里,每天有三個老師上門為其授課,總共有6門學科的老師輪流替換,圍著小偉轉。(6 月15日生活新報)
為了讓孩子讀上重點高中,不惜豪擲28萬元進行“投資”,在現實中確實殊為罕見。也因此,此舉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其中尤其以質疑者居多。
褒貶不一的輿論反饋,多少折射出人們對教育問題的一種復雜心態。不過在筆者看來,“天價投入”,其實并沒有多少可探討的空間。不爭的事實是,教育投入占家庭開支的比例越來越重,而投入的多少,主要取決于家庭的經濟狀況,而非社會輿論。因此,對這種個人的舉動,我們應該給予尊重。
被“花巨資請老師上門授課”遮蔽的真正問題是什么?報道中看到,“家教機構自稱不賺錢,錢幾乎都給了授課的老師”,而這6個老師都是昆明重點中學的一級、特級教師,基本是各科的教研組長或領軍人物。顯然,家教機構能接到“生意”,就是靠這塊金字招牌,而家長之所以舍得一擲千金,也是基于對這些教育精英的信任。
這才是最令人擔憂之處。由于經濟水平不同,我們可以平靜地接受富家子弟享受更為優質的教育資源;由于社會需要的多元化,我們可以接受各種各樣的家教機構應市場需求而生,雖然他們常常干擾正常的教育活動。但我們能接受、能容忍我們的公辦老師也參與和制造一種教育不公平,并從中牟取暴利嗎?完全可以想象,這些一級或特級教師,各科的教研組長或領軍人物,同時也擔負著大量的正常的教學任務,當他們受到合同的約束,為幾萬元的報酬而努力的時候,還有多少時間和精力留給其他學生?
教育投入的競爭,顯然已經成為一種社會趨勢。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極少數家庭以金錢換取優質教育服務,間接侵害了絕大部分孩子的教育權益。當家教機構、優秀的教師和富人家庭三者之間形成了牢固的利益鏈,并產生出效益的時候,將會吸引更多的家庭參與其中,必然導致教育資源向市場化的傾斜,最終的結果就是,教育成為一種赤裸裸的金錢的比拼。這是一種真正的不公平。 今日早報 □吳龍貴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