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學校腐敗的根子,一是高校的行政化,沒有學術自治的機制與能力;二是高校職稱評定不以教學為主體,而以所謂的學術研究為馬首;三是沒有適應網絡信息時代的主動應變能力。
為有效遏制學術不端行為,教育部日前決定成立學風建設協調小組。教育部副部長陳希任組長,中紀委駐教育部紀檢組組長王立英、教育部副部長李衛紅任副組長。另外,為充分發揮專家在高校學風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教育部還成立學風建設委員會,成員由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和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的學風建設委員會委員組成。(11月18日《新京報》)
高校學術腐敗屢屢見諸報端,盡管有些高校對學術腐敗嚴加懲罰,但似乎收效甚微,因為更多的學術不端與腐敗藏在更深處,一些高校害怕影響自己學術聲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更有甚者,因為學術腐敗者就是本校的領導,不僅學術腐敗者得不到應有的懲處,舉報者反而會遭到打擊報復。現在教育部成立專門的小組,來打擊學術腐敗,這種自上而下的打擊可能會使高校學術腐敗有所收斂,但它能從根子上治理學術腐敗嗎?
筆者認為,高校學術腐敗的根子,一是高校的行政化,沒有學術自治的機制與能力;二是高校職稱評定不以教學為主體,而以所謂的學術研究為馬首;三是沒有適應網絡信息時代的主動應變能力。
高校的行政化氣息越濃,學術研究與教學的氛圍必然越淡。高校的學術評審機構也就隨之行政化官僚化,將評定職稱不看成學術行為,而視同行政行為,一味強調教師在各類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甚至提供購買版面或買書號的經費支持,以此來提升高校的學術排名。這樣一來,高校的“學術造假共同體”就形成了,無論造了多少假,只要統計成果的數據能使本校獲得靠前的排名,就是好的,值得提倡的,造假只要沒有造成惡劣的影響,就不會去嚴加追究。
同時,現在的職稱評定制度顯然漠視了學生們的權益。教師發表論文為的是評職稱,還有就是學校的學術排名,與學生獲取知識并無太多關聯,也許有人辯解,如果教師不寫學術論文,如何能提高教師的學術水平,沒有學術水平,教學就上不了檔次。但現實是,不少高校將學術成果看成了一切,基本與教師的教學脫鉤了。所以,高校評定教師職稱,必須計入學生對教師的評價分值。可能的話,高校可以專設高級講師,那些沒有研究能力卻有高超教學能力的教師,可以在講師系列中獲得發展與進步。
并且,現在幾乎所有高校都有自己的校園網絡,為什么不鼓勵教師在學校網絡里開設學術博客,發表學術代表作品,高校學術委員會可以根據學生跟帖與教師之間的學術討論,來認定一個教師的學術水平與學術影響力,高校教師的學術論文水平,只需要每年公開發表一二篇有水平的代表作品即可,既可以通過學術雜志發表,亦可以在自己校園網絡里發表,只要有學術委員會的學術認定,就可以獲得相應的職稱評定分值。
高校應該有自己的學術自信,用不著讓自己的教師拿著論文提著錢袋,滿天下找雜志買版面發表論文。
教育部成立的學風建設委員會,或許有一些成效,但要從根子上治理學術腐敗,就必須讓高校學術研究回到求真求善的價值追求上,而不是在腐敗的利益圈里打滾。這才是根本。
□吳祚來(學者)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