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護勞動者權益、倡導體面勞動的時代背景下,“蟻族”不該成為被遺忘的角落,我們能為他們做的事情很多。多年以后,這一憑自身實力奮斗著的人群將會成為促進我們社會發展進步的一支中堅力量
□本報評論員 林琳
最近,“蟻族”即大城市里的大學畢業生低收入聚居群體,引起各方關注。多家媒體對北京、鄭州、武漢等地“蟻族”的生存現狀、前途及命運進行了報道和解析。
“蟻族”,因與螞蟻有諸多類似之處,比如高智、弱小、群居而得名。報道說,“蟻族”的平均年齡集中在22歲~29歲之間,九成屬于“80后”,他們當中50%以上來自農村,20%多來自縣級市,來自省會和直轄市的不到8%。僅北京一地就有至少10萬“蟻族”,在全國則有上百萬的規模。對“蟻族”展開長達兩年調查的學者廉思提出,“蟻族”已成為繼農民、農民工、下崗職工后的“第四大弱勢群體”。
說他們弱勢,似乎有幾分道理——他們從事著保險推銷、廣告營銷、餐飲服務等臨時性工作,有的甚至處于失業半失業狀態;他們的平均收入低于2000元,大多沒有“三險”和勞動合同,很少有加班費;他們聚居在城鄉結合部或近郊農村,幾個人甚至十幾個人租住一間狹小的房間,僅有的隱私便是拉上一個床簾;他們常吃的食物是聚居地附近那些沒有衛生保障的麻辣燙、炒飯等;他們常常5點鐘起床,為的是不必在高峰時間去擠滿得快要爆炸的公交車。這樣的遭遇對于希冀通過接受高等教育找到一份體面工作的年輕人而言,恐怕是始料未及的。
“蟻族”的悄然出現以及他們眼下的艱苦奮斗,隱藏著許多不可回避的現實因素。比如,城鄉之間、大小城市之間發展的不均衡,很多優勢資源集中在大城市,使他們堅信“寧要大城市里一張床、不要別處一套房”;一些高校“只管生產不管銷售”的人才培養模式,導致每年涌向社會的大學畢業生不斷增加,就業競爭日趨激烈,一部分大學生畢業后便失業,或者從事著不需要多少知識含量的工作;城鄉二元戶籍制度的牽絆,導致身居大城市的這些外來者無法享受城市提供的廉租房、公租房等優惠政策;較體面的工作單位、崗位往往被有權勢背景者占領……
沒有社會關系庇護、缺乏社會福利保障、享受不到政策優惠,在繁華的大都市里,“蟻族”走得孤單、艱辛和曲折。然而,在這種“生存之上,生活之下”的狀態中,“蟻族”展現給世人的則多是為實現夢想而要不斷打拼的堅忍和頑強——“人活著,就要不停地往上走”、“再多的困難我也不回頭”。
“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盡管像螞蟻一樣渺小而忙碌地勞作,也許是一個人成功的必經階段,但在保護勞動者權益、倡導體面勞動的時代背景下,“蟻族”不該成為被遺忘的角落,我們能為他們做的事情很多。
比如,盡可能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和機會,創造平等的就業環境;完善高等教育,更大程度上實現教育和就業的對接;加大對“蟻族”相對集中的中小企業、私營企業的勞動執法檢查,促使企業依法與他們簽訂勞動合同、繳納社會保險,等等。
當然,這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可以預計,“蟻族”作為一個特殊的勞動者群體,會在較長的時間內存在。同樣可以預計,多年以后,這一憑自身實力奮斗著的人群將會成為促進我們社會發展進步的一支中堅力量,并見證著時代變遷的歷程。
而目前來看,盡可能給予他們更多呵護,讓他們在不盡順利、不盡平坦的奮斗之路上,不拋棄不放棄,始終看得到陽光和未來,應該是最重要的。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