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荻秋
著名華人數學家丘成桐教授最近接到通知,他將獲得有數學家終身成就獎之稱的沃爾夫數學獎,以表彰他在幾何分析領域的貢獻,以及在幾何和物理的多個領域都產生的“深刻而引人注目的影響”。(《科學時報》2月3日)
這是丘成桐繼1982年獲得菲爾茨獎后,再次獲得國際最頂尖的數學大獎。菲爾茨獎和沃爾夫獎雙獎得主,迄今只有13位。而同時還獲得克雷福特獎的數學家,全球只有他和德利涅兩人。這三項標志性的數學大獎集于丘成桐先生一身,充分證明丘先生的學術成就得到了國際同行的高度認可。
在許多關于丘先生的報道中,我們經常能看到諸如“少年有成”、“天才數學家”、“能力超凡”這樣的字眼,這一方面向公眾介紹了丘先生在數學方面的卓越能力,一方面又容易給讀者造成一種誤導,認為丘先生的成就主要來自其過人的天賦。其實,丘先生自己對此就很不以為然。他在《數學的演化》一文中說:“媒體或一般傳記作者喜歡說某人是天才,下筆成章,仿佛做學問可以一蹴而就。其實無論文學和數學,都需要經過深入的思考才能產生傳世的作品!
丘先生攻克卡拉比猜想就是很好的例子。1973年的時候,丘先生開始向這一猜想發起挑戰。起先他試圖證明卡拉比猜想是錯誤的,經過幾十次失敗后,他調整了思路,轉而證明這一猜想是對的。這次證明整整經歷了漫長的4年,他一人獨居,每天工作到凌晨。可以說,丘先生之所以取得累累碩果,與其天賦有關,但更重要的是來自他對數學研究的高度的熱情與孜孜不倦的投入。
一直以來,國人對“牛頓的蘋果”津津樂道:17世紀60年代的某一天,牛頓坐在蘋果樹下沉思,一個蘋果掉下來,不偏不倚地砸在牛頓的腦袋上,這讓他頓生靈感,從而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與此相似的還有許多,如阿基米德在泡澡時發現“阿基米德定律”,“凱庫勒在夢中發現苯環”,“瓦特看到水燒開后的壺蓋而發明了蒸汽機”,等等。這些科學史上童話般的故事,突出地強調了科學發現中“靈機一動”的極大魅力,卻忽略了“靈感”的產生不是無緣無故的,而必須以持之以恒的刻苦鉆研為基礎。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