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正坦言就業難度大于去年 市人大代表共議就業難題
□晚報記者 楊玉紅 孔同 陳珍妮 報道
本市今年將畢業的大學生有16.8萬人,需要再就業的失業人員有27.9萬人,各類新的就業困難人員不斷產生……昨天,韓正市長在補充發言中說,今年就業形勢依然相當嚴峻,促進就業工作難度大于去年。市人大代表對此紛紛建言獻策。
【大學生就業】
現狀:實習也艱難
這兩天,市人大代表、華東理工大學康青老師一直在會場內外奔波,向一些企業推薦自己的學生,可這些企業老總開口就問,“是研究生嗎?有工作經驗嗎? ”
許多用人單位招聘時,為了降低用人成本,大多要求應聘者具有工作經驗。大學生為了使自己在未來職場上更具競爭力,參加實習便成為一條必經之路。康青介紹,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遞增,學校能夠提供的實習崗位遠不能滿足實際需求,而且企業提供的實習崗位也十分有限。特別是在金融危機背景下,許多企業還削減實習計劃,從而加劇了實習困難。有的企業僅僅把實習生作為廉價勞動力,不提供安全的工作環境,甚至苛扣實習生工資。康青介紹說,還有些職業中介機構,看準學生缺乏社會經驗和找實習崗位心切的心理,許以頗具誘惑力的承諾,在收取高額中介費后,又不履行承諾。
舉措:低就業率專業將受限
目前,高校課程設置缺乏前瞻性,這也是造成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之一。市人大代表、職業指導師汪美萍提出,在現代服務業,餐飲業大堂經理等很多崗位招不到適合的人才,很少有學校主動開設這個人才緊缺的專業。學校開設的工商管理、行政管理等熱門專業,市場上沒有相對應的崗位,學生嘆息:畢業就失業。
列席會議的市教委主任薛明揚表態:市教委將根據三到五年內某專業就業率的跟蹤分析,確定一份“建議控制招生規模的本專科目錄”,讓就業不佳的專業不再大肆招人。薛明揚坦言,專業設置的改進調整有難度,可能會涉及到高校部分專業和教師的切身利益,但市教委會動真格,這和每年數十萬高校畢業生的利益相比,孰輕孰重一目了然。
市人大代表、上海大學黨委書記于信匯代表也說:就業率和就業質量成為高校專業設置的緊箍咒,今后高校會在招生就業方面更加透明。
建言:開展“村官計劃”
市人大代表、長寧區教育局局長賈煒認為,在解決大學生實習計劃的同時,可以大力開展“村官計劃”。賈煒認為,社區管理工作應該引入大量年輕的社會工作者,引導大學生擔任居民區的社工站站長等。 “現在的社工站工資待遇有待提高,希望有更多大學生愿意從事這份工作。 ”
【農民工就業】
現狀:農民工提前返城覓活
“從去年年初,我就開始擔憂‘世博會’的農民工就業難問題。 ”市人大代表張雄偉頗為感嘆。他說,以前農民工都是春節后來上海找工作,今年都趕到春節前。 “有什么活兒可給我干?有缺人的項目嗎? ”張雄偉經常接到“托關系”來打聽工作的電話。
對策:企業主動“走出去”
張雄偉提出解決思路——工程建設單位“走出去”。作為上海市安裝工程有限公司的一名高級技師,張雄偉說,由于身處建筑行業,看到“世博前”與“世博后”的經濟效益有明顯差距。該公司在外地開設分公司,把在滬的外來務工者帶過去,這樣解決了許多現實問題。 “我們公司就解決了好幾千個員工! ”
建言:他們能否入下崗體系
張雄偉說,去年兩會時他就提出世博會召開后,眾多的農民工兄弟沒工作怎么辦? “畢竟一旦大量農民工兄弟找不到工作,就可能會影響到社會安定。 ”他建議,可否將這些農民工們也納入本市的下崗體系中,給予一定的政策,并爭取穩定就業崗位。
“很多民工兄弟在上海生活了10多年,已是上海的一部分,企業可以多開拓一些領域,解決他們的再就業難題。 ”上海市人大代表方名山說道,很多市民抱怨找不到稱心的保姆,可小區門口家政公司門口每天都坐著10多位外來人員,這主要是供需方不匹配而產生的現象。
【再就業人員】
現狀:見習大學生需就業
市人大代表、南京西路街道黨工委書記任從青說,去年街道里來了30個大學畢業生至今仍在實習中,“如果今年再來30個怎么辦?肯定沒有那么多崗位可以容納。 ”任從青代表表示,今年的就業壓力的確還是很大。
對策:創業骨干要傳幫帶
任從青認為,從現階段解決就業問題來看,一方面可以組織動員社區單位推出一些崗位,解決困難;另外一方面就是辦好青年創業園區。如帶頭創業的骨干應再繼續帶領新的大學生共同創業。街道層面可以給予政策,政府給予一定的補助和補貼,加大力度擴大企業的招收率。任從青認為,目前正在大力發展的社會組織其實也提供了一個很大的創業就業空間,可以采用由政府出資購買的形式來擴大社會的就業渠道。
建言:大力扶持中小企業
“解決就業問題,當務之急就是扶持中小企業的發展。 ”市人大代表、職業指導師汪美萍指出,大中小企業也是解決再就業人員崗位的主要渠道。
扶持中小企業,讓這些企業更快更健康地發展,有利于穩定崗位。汪美萍指出,穩定崗位和創設新增崗位一樣重要。目前,中小企業和員工簽訂合同時,一般都采取一年一簽的形式,如果企業發展有困難而沒有得到及時的扶持和幫助,員工沒有穩定感,也會導致新的就業難題。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