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教育部門明令禁止公辦高中辦高考復讀班,可今年高考本科一批錄取剛剛開始,鞏義市區的5所公辦高中也開始了復讀班生源“爭奪戰”,其中4所公辦高中公然辦復讀班,鞏義二中更是打著分校(升華中學)的名,利用自己的師資力量辦高考補習學校。
面對記者的調查,當地教育局竟稱“意外”:今年開始這么早?
拉生源老師勸學生回本校復讀
小劉是鞏義市一所高中的畢業生,今年高考發揮失常,只考了380多分。
小劉原本想到鄭州找一所復讀學校,可一打聽一年的收費得1萬多元。正在猶豫時,小劉的高中老師給她打電話,說今年學校也辦了復讀班,文、理科都有。以小劉的分數,一年最多花6000多元錢,而且本校學生還可以“優惠”。
小劉的情況并非個例。記者近日接到不少鞏義市高中應屆畢業生家長的電話,反映鞏義市區內幾所公辦高中都在違規辦高考復讀班、招復讀生。他們認為公辦高中的這種做法占用了下一屆高考生的師資力量,增加了他們的競爭壓力,太不公平。
早在2002年,教育部就發布了《關于加強基礎教育辦學管理若干問題的通知》,要求公辦高中不得招收復讀生。去年7月,《河南省教育廳關于進一步規范普通高中招生行為的通知》也規定“嚴禁公辦普通高中舉辦復讀班或補習班”。
7月14日上午,記者走訪了鞏義市區內的5所公辦高中。
已開課鞏義七中復讀班已開課
7月14日上午,記者在鞏義七中門口問看門的大媽:“學校有高考復讀班嗎?”
大媽仔細打量了記者一會兒,才說:“復讀班是有,但你得帶著學生來才能進去。”門口還站著幾名七中的應屆畢業生。他們說學校有文科和理科的復讀班,想報名就直接去教務樓二樓找“饒主任”。
記者根據看門大媽提供的聯系方式,打通了“饒主任”的電話,稱自己的弟弟理科高考成績只有300多分,想報復讀班。“饒主任”遂在電話里催促記者趕緊報名,說七中的復讀班已于13日開課,但還可以招生。根據記者“弟弟”的情況,“饒主任”算了一會兒,稱一年要交2000元左右。他還說,如果考生分數過了本科線,不但免收學費,學校每月還補助100元。
爭“高分”“優惠”吸引高分復讀
記者隨后又來到鞏義高中、鞏義四中和鞏義市市直高中,發現3所學校都設有專人負責復讀班招生。
鞏義高中校園內的一塊黑板上寫著,“凡來我校復讀的學生,文科與某某老師聯系,理科與某某老師聯系。”后面附有聯系電話。記者在該校教務樓碰到一位老師,他說負責復讀班招生的老師不來學校,想報名直接打電話聯系就行。
鞏義四中傳達室的窗玻璃上貼著一張復讀班收費標準說明:分數上三本線的學生免收復讀費用;專科一批分數線至本科線直接交“學雜費”580元;……最后也附有聯系電話。
鞏義市市直高中的門衛大爺告訴記者,學校去年還沒有辦復讀班,今年才開始辦。大爺還熱心地讓記者寫下學生的情況,又給記者留了招生老師的手機號。
記者撥打以上復讀班招生聯系人的電話,詳細咨詢了收費標準。雖然每所學校收費標準不一,但是他們對考分超過本科線的學生都非常歡迎,以免收學費、獎勵、補助等優惠政策吸引“高分”考生。
分數在專科一批分數線至本科線的考生只需要交幾百元的“學雜費”即可“入班”。
而專科一批分數線以下考生則要“看分收費”,分數越低,收費越多,每1分的“價值”從50~100元不等。400分以下的復讀生一般要交3000元左右。
借分校公辦高中老師在“復讀學校”教書
據家長們反映,鞏義市招收復讀生最多的是鞏義二中分校(升華中學),該分校名義上是高考補習學校,對外打著鞏義二中分校的招牌招生,其師資力量實際是鞏義二中的。
在鞏義二中辦公樓三樓的一間辦公室內,負責復讀班招生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鞏義二中分校有10個理科班招生,每班可容納八九十名復讀生。算下來,僅該校理科班就能招近千名復讀生。“教學質量咋樣?”工作人員說,復讀班的老師都是鞏義二中的老師,而且復讀生學習、住宿都在二中校內。
在辦公樓內,記者遇到了一位剛剛交過費、報完名的女生。她說自己是鞏義人,原在偃師上高中。鞏義二中的教學質量在鞏義市最好,她今年選擇鞏義二中分校復讀就是因為這里由鞏義二中老師教課。
很意外鞏義市教育局表示要調查處理
7月14日下午,記者來到鞏義市教育局,向該局辦公室負責人程志剛反映了調查到的情況。程志剛感到很意外,他說:“鞏義市區各個學校去年就曾經辦過復讀班,教育局發現后下文嚴令禁止了。沒想到今年他們開始得這么早。”
“復讀生的教育應該由社會力量承擔,無論如何不應該由公辦高中來辦。”程志剛說,“公辦高中辦復讀班占用了公共教育資源,對應屆畢業生很不公平。如果應屆生的高考分數低,又會選擇復讀,造成惡性循環。”
他表示,會馬上向局長匯報鞏義高中招收復讀班的情況并展開調查,對公辦高中辦復讀班的行為將嚴肅處理。
7月19日、20日,記者再次聯系了這5所學校負責復讀班招生的老師,證實他們仍在招復讀生,有的學校還催促記者“明天就過來報名吧”。東方今報 □今報記者劉長征/文邱琦實習生徐夢龍/圖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