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務量有所增加,競爭對手也越來越多
本報記者 唐軼
北京科技大學的燕子最近已儼然變成宅女,“這冷颼颼的天,昨天風傳又有人甲流了,如果沒什么事兒,我們都別出寢室了。”她一邊說著,一邊撥下一串號碼:“哥,給我送一份魚丸粗面,加鹵蛋,放很多很多辣椒……我在八齋,你到樓下call我。”燕子撥的是“宜客網”的訂餐電話。
“那天本來很想去吃東門外女人街的麻辣燙,可是想到最近有甲流,外面的東西不是很干凈,攤點又聚集著很多人,想了想還是算了吧。”隨著季節進入隆冬,加之甲型H1N1流感肆虐,忙于期末備考的中國人民大學的劉琳琳和周圍同學大都減少了外出吃飯,校園周邊店鋪轉向冷清,熟悉的食堂又讓學生們感到厭倦乏味,而以電話、網上訂購送餐的業務在校園里日漸興盛,外賣業則喜憂參半,喜的是業務量有所增加,憂的是競爭對手越來越多。
寒流來襲 外賣業日漸火爆
在一個飄雪的晚上,記者在中國人民大學校園宿舍樓下,看到門口停著一輛載著“宜客”保溫箱的自行車,騎車的男生一邊哆嗦一邊打電話。不一會兒,宿舍樓出來一個女生,笑盈盈地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不少路過的女生都和這個男生打招呼,顯然很熟。“我們現在主營夜宵,以4元的雞腿、雞肉卷為主。”“宜客”的老板張聰說,最近夜宵的銷量呈幾何式增長。“以前一個學校平均每天也就50~60份的樣子,現在瘋漲到200份以上。”
“我們的業務一直波動比較大,今年天氣越冷、風越大,生意就越好。”成立于2007年的“美食每刻”網,兩年來一直致力于高校送餐,老板是畢業于四川美院的龍先生和一個目前尚在中國農業大學就讀的學生,龍先生告訴記者,他們明顯感覺到了今年的競爭壓力,“前兩年這個市場還沒完全開發,今年對手一下子多起來。”目前,“美食每刻”開有一家門店,外賣主要配送北京學院路上的幾所高校,如中國農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中國礦業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科技大學等。“美食每刻”甚至接受QQ訂餐、飛信訂餐,“我們就是為了給懶人提供方便,校園市場又比較集中,我們都看好這個市場。”龍先生說。
在上海,一家名叫“餓了么”的網站最近異常火爆,在交大閔行校區、附近居民區及紫竹園區,不少人“餓了”時,就會登錄“餓了么”網站,外賣自動送上門。“餓了么”的創辦者是上海交大的研究生張旭豪、康嘉、葉峰,他們的創業方式是承包一家餐飲店的外賣業務。
“小葉子當家”網則另辟蹊徑,整合校園周邊的餐飲供應商,聯合打造了一個網絡訂餐平臺,用戶可以通過網站,方便地搜索和瀏覽餐飲商家的菜單,尋找自己想要的外賣食品。記者點開“小葉子當家”,拉開學校列表,上海交大、上海理工大學、華東師大、復旦大學……幾乎囊括了滬上各大高校。點選“上海交大”,又出現琳瑯滿目的餐館名字,記者再點進“小喬餐廳”,各種菜品圖文并茂。
明年春暖 還要“長期抗戰”
“餓了么”的推廣主管小張告訴記者,今年營銷量大增與天氣變化有很大的關系,“溫度越低,銷量越大”,但目前由于訂單增加,從后臺收訂單,到電話聯系餐館,再到取餐、送餐,如果加上天氣惡劣,有時候要讓學生等一個小時。記者問及甲流過后,明年天氣轉暖,營業額會不會下降,小張坦言:“我們也在擔憂,也在思索,目前還沒有成熟的辦法。”
現在,“餓了么”的技術主管葉峰研究出了一套微型終端,餐廳只需要安裝“餓了么”特制的終端就能直接接收顧客訂單,并配送外賣,而一個終端的成本比收銀機還要低,餐廳也樂于接受。這樣,“餓了么”只需要為每一家加盟餐廳開設網店,負責網店的設計和架構,將現實中的店鋪數字化,并收取服務費,盈利模式更清晰。目前,訂餐平臺已有50家加盟餐廳,創業團隊還獲得了“覺群大學生創業基金”的資助。
在北京,“宜客”網也在積極應對已經出現和可能出現的問題。由于沒有學校的批條,“宜客”送餐在大部分學校都是看著管理部門的臉色行事,“某些學校后勤集團覺得我們搶了他們的食堂份額,不讓我們送”。如今,“宜客”網在清華、人大、北理工、北航、北方交大等高校都發展了配送團隊,平均每個學校都有10人左右的大學生負責送餐,按銷售流水的12%提成,一般每個學生每月能有1000多元的收入,業績好的甚至超過3000元。“打游擊不是我們的志向,但游擊戰是我們創業期唯一的戰術。”現在,張聰申請了衛生資質認證,并聘請了專業廚師,開春后他將投資一個食品生產車間,長期扎根。“我們未來會發展養生快餐,聚集營養師專業團隊,進行商務開發。這是一個長期抗戰的過程。”
(《青年人大》記者侯永祥對本文亦有貢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