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Introduction
朱剛,被譽為“當代陶行知”,出生于1917年,在戰爭年代,他創辦了董存瑞中學;南京解放后,他被任命為南京一中的第一任校長,由劉伯承簽發校長任命書;1951年3月,以全國中小學教育工作者特邀代表的身份,出席了全國政協一屆三次會議,受到了毛澤東、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曾先后擔任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長、局長,創辦金陵職業大學、南京育才職業大學。
朱剛,一個普通的名字。但在教育界,這個名字卻是響當當。
他的一生充滿著神奇:從1949年起,他先后在南京主辦了六所學校。這位著名教育家把自己的一切獻給了教育、獻給了人民。
2008年4月10日,帶著對教育事業無限的眷戀,這位91歲的老人走了。可是,正如他的學生所說,他在人們的記憶中,留下了金子一般寶貴的財富……
樹信仰:“延安精神丟了不得了,掌握了就了不得”
抱著嬰兒到延安參加革命
在各種場合,朱老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延安精神丟了不得了,掌握了就了不得!”的確,朱老的一生就是延安精神的最好演繹,他艱苦樸素,樂于奉獻,一生為人民服務。
1937年,冒著殺頭的危險,朱剛帶著妻兒,毅然趕赴延安。那時,他和妻子耿明結婚剛剛一年多,孩子也才滿月。一路上,朱剛風塵仆仆,還盡心照料妻兒。在時雨時陰的冷天里,夫妻倆沿著泥濘的黃土路,一步一步向延安前進。4天里,他們走了近300里路,終于踏上了延安的土地。他覺得自己到了一個嶄新的世界,被分進了抗大二大隊學習兩個月后,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為教育:“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千方百計讓學生喝上豆漿
1917年,朱剛出生于南京苜蓿園一個老實本分的農民家里。有一天,陶行知的三四個學生辦起了中山門小學,這讓從小接受呆板私塾教育的朱剛興奮不已。
“朱校長常常驕傲地說,他是陶行知學生的學生。”育才大學85級的王進告訴記者,在辦學中,他也一直奉行著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這讓她印象最為深刻。
陳欣今年76歲了,他是南京一中五二屆的學生,朱校長當時還兼任他們的班主任。
“建國初期的生活還很困難,可每天課間操后,我們都能喝上一杯熱乎乎的豆漿。”陳欣回憶,這可全是朱校長的功勞。當時,學生們吃飯都成問題。看著瘦弱單薄的學生,朱校長十分心疼,千方百計地買來了一些黃豆、花生,吩咐食堂磨成豆漿給學生們喝。
他能喊出全校學生的名字
朱小竹是南京育才職業大學84級的學生。那時,學校共有170多位學生,只要碰面,朱校長都能準確無誤地喊出每個人的名字。原來,朱老的身邊一直帶著一個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地寫滿了每個學生的名字。
“他的教育理念非常先進,20多年前就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丁小佩也是84級的學生,每年,朱校長都會把學生們“趕”到農村去,讓他們去做社會調查,而且一呆就是一個禮拜。最讓他們苦惱的是,聯系社會實踐、食宿都得學生自己解決。“這其實就是讓學生自己管理自己,這種自立、自強的精神也讓我們受益終身。”
對自己:“人要好學,衣食住行將就著就行”
他的木床用了半個世紀
朱老一生勤儉,衣食住行都是力求樸素簡單。朱老的家就在石婆婆庵一座普通的小區內,滿屋子的書讓房子顯得更為狹小。環視整個房間,唯一像樣的電器就是一臺21英寸的電視機了。“這還是爸爸的大孫子從美國回來后,送給他的。”撫摸著電視機,朱寧深情地說,爸爸把錢全部都捐獻給了那些需要幫助的人,自己卻很省。
房間里一張發暗的木床,足足陪伴了老人半個多世紀,床腿已經缺了一大塊,只能用一塊包著報紙的磚頭“墊著”。稍微一碰,木床就“咯吱咯吱”地搖晃著。“這張床比我的年齡還大,還是1949年時政府分的。”朱寧說,家里稍微新點的家具都是子女硬搬進來的。
絕不為子女走后門
“爸爸桃李滿天下,現在有不少學生都是領導,但他從來不為自己、為子女謀取任何利益。”小兒子朱立至今都記得,大姐在大集體廠工作,效益一直不好。十多年前,姐姐下了崗。原本以為爸爸會在這時助上一臂之力,但他卻什么也沒有做,反而嚴肅地教育他們:“不行,什么事都要靠自己,絕對不能走后門。”快報記者 謝靜嫻/文 快報記者 趙杰/攝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